记者 朱安伟 吴育新 梅子满 龚一鸣 史米可
翻开江苏地图,一幅绿意盎然而丰饶富足的画卷徐徐展开。
“苏湖熟,天下足”。
古时,这里的“六国码头”见证了商贾云集的繁华盛景;郑和船队七度启航于此,搭建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如今,“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已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物流枢纽;海岸线上,风电机组优雅转动,绿色动能澎湃,更象征着江苏对绿色未来的孜孜以求。
6月12日至16日,在太仓、南京、盐城,呈现在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眼前的,是江风与海风交融之下,一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六国码头”出江入海
远眺刘家港,浏河汤汤,向着30余公里外的大海奔涌。
从太仓始发的元代古船,静静停伫在太仓博物馆里,在它身上,你可以遥想“六国码头”的繁华、郑和船队下西洋的雄姿。
伫立在太仓武港码头,望着眼前繁忙的港口景象,记者仿佛看见了“天下第一码头”更加辉煌的明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地处江尾海头的太仓港,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两大世界级港口频繁互动——
宁波舟山港集团,在太仓港有4家所属单位,每周有8班“甬太快航”自太仓港启航,直达200海里之外的宁波舟山港;
领先全国的沪太通关一体化,更使得“货物进了太仓港区,等同于进入上海港”。
据最新统计,太仓港跃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第20名。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803.9万标箱,连续14年领跑长江沿岸港口。
“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统筹沿江沿海,推动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预示着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的“提速”。
“深化拓展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沿江沿海港口的合作,打造‘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的物流集散地。”太仓市委书记、太仓港口党工委书记汪香元,渴望穿越600余年历史烟云,再次扬帆远航。
“宝船”依旧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谱写了世界航海史上一部伟大的交响史诗。
船队中的宝船,多数出自位于如今南京龙江路上的宝船厂。其作为明代造船业的翘楚,无疑是当时的“单项冠军”。
而今,宝船厂遗址无声讲述着那个伟大的壮举,而南京的造船技艺接续着往昔的辉煌,历经岁月洗礼传承至今。
专注于滚装船细分品类的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金陵船厂),其核心产品滚装船,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录。
不久前,全球最大滚装船运营商华伦威尔森,在金陵船厂下单了16艘滚装船,订单总金额约20亿美元。
巨额订单背后,是金陵船厂近200项专利保障和国际国内20余项行业大奖的口碑加持。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金陵船厂汽车运输船手持订单已达30艘,排名全球第一。
长江边的码头上,排列的是海港不可或缺的标志性设备——门座式起重机,这里是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机重工公司的码头。
这些巨型设备,是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的“拳头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的16个国家与地区。
“国内沿海沿江区域,几乎每个港口码头都有我们的设备,在港口门座式起重机这一细分领域,我们排名全球第一。”南京港机重工公司总经理张传平信心满满。
金陵城远离海洋,却诞生出一批海洋领域的“世界第一”。他们犹如“扫地僧”一般,深藏不露却实力顶尖,南京也因此在海洋发展浪潮中熠熠生辉。
海盐鹤魂“湿”意浓
“江淮盐,天下咸”。盐城,曾经以“盐”名扬四海。国内首个以海盐为主题的中国海盐博物馆,收纳了盐城人对海盐文化的记忆和自豪。
独特的海洋资源,孕育出盐城的生态多样性。如今,曾经晒盐的滩涂,成了充满“湿”意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南来北往的鸟类在此栖息、流连。
“盐城老百姓将麋鹿、丹顶鹤、勺嘴鹬称为‘吉祥三宝’,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中节能“风光渔”立体互补产业基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立体互补模式。
这里的“风光”,不仅吸引游客,更吸引了大批央企落户。
站在“全球海上风电装机规模10%”的起点上,盐城正倾力打造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建设海上风电母港、示范项目及多元化能源集成的“能源岛”,推动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淮之地,不见波澜壮阔,却深谙“见海‘不靠海’、不见海‘吃海’”之道。
郑和下西洋的开放视野,在江苏10.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深扎根,这一片面积不断增加的冲积平原,绿意“湿”情,活力迸发,在创新和进取的交融中,谱写新时代蓝海交响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