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白木小件”

应敏明

推磨,拉车,耕田,织布,放牛,划船,读书,弹琴,车水,采桑,放风筝,抬轿,锯板……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田园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在旧时宁海的民间艺术品“白木小件”中都有充分的展示。

“白木小件”是宁海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品,据《宁海县志》记载,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至今珍藏着40余件来自宁海的“白木小件”。“盛世收藏”,近一二十年来文物纷纷回流祖国,其中就有宁海的“白木小件”。宁海“白木小件”国内存世量不多,回流颇多,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当年宁海“白木小件”主要是供出口的,在国外有一定的存量。今年5月,甬上收藏家何晓道在美国洛杉矶古玩店淘到一组“白木小件”,共26件,原盒包装,包装盒注明出口日期为1931年。

相传,清嘉庆年间,上海的码头总停靠着很多五颜六色的外国轮船,许多国内的小商小贩在码头向外国人兜售小工艺品,以维持生计。其中,一个宁海茶山的雕花人,出售他用家乡茶山上的白茶树为原料,雕刻出来一些高不过三寸的小人物、小动物、小器物等,由于样子讨巧、可爱,深得外国船员的喜欢,他们纷纷购买带回国,作为礼物。据说,这就是宁海“白木小件”的起源。

当年宁海茶山的“白木小件”雕花人只留下故事,没有留下名字。根据宁海文史资料记载,到了清晚期县城春浪桥有一叫“华氏兄弟”的作坊,他们雕制的“白木小件”曾一度远销南洋;民国时,县城商人顾鸿章赴南洋做“白木小件”等手工艺品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还资助了同盟会闹革命,后回家以一万元大洋建造了顾家大院。曾经的“白木小件”在当年名声显赫一时。

当代“白木小件”的传承不得不说徐永水先生。徐永水是宁海“白木小件”的第四代传人,为人儒雅,有长者风范。他1937年出生,18岁跟老艺人王大外学习“白木小件”制作。1954年,徐永水参加了宁海手工业合作社,当时“白木小件”被上海的外贸公司列为出口产品。上世纪60年代后,“白木小件”退出了市场,徐永水也因此改行,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白木小件”未曾从徐永水心中消失。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徐永水再一次拿起刻刀,创作出一批“白木小件”作品,让世人惊艳。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宁海“白木小件”作为民间艺术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趣味和风格。这艺术趣味和风格,在中国的雕刻作品中,是非常另类的一个品种。

“白木小件”采用直线条的雕刻技法,作品高不过三寸,都是小玩偶。工匠刀法洗练,不多一分,能省略则省略。表现人物风格写意:有头无发,有面无耳,嘴上一点红,眼睛一条线,卡通感极强。

但单靠极简洁的人物塑造,“白木小件”就会显得单薄,艺术感染力不强。“白木小件”能吸人眼球还得依靠整体的场景感,而且是一组又一组的,组成了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欢乐场景。比如“农家乐”:有耕田,织布,车水,放风筝,钓鱼等,观之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白木小件”还有个明显区别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地方,就是题材的表现。传统民间艺术题材,大多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轶事、传说故事等。“白木小件”题材局限于乡村田园生活和劳动场景。

“白木小件”不上漆,能保持原汁原味的木质肌理,有超前的现代环保意识,得益于其制作原材料白茶树。宁海茶山,又称盖苍山,是宁海东部最高的山脉,其主峰海拔872.6米,此山面海,雾重,温度、湿度适宜生长白茶树。白茶树树质细腻,结实有韧性,光洁度好,宜入刀,跟黄花梨木适宜制作文人家具,紫檀木适宜雕龙刻凤制作宫廷家具一个道理,白茶树木是制作小物件的天赐良材,也正是白茶树孕育出“白木小件”的艺术生命。

方寸之间,尽显生活。如何把平凡的事情做得有趣味且生动起来,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有一种高级的审美。宁海“白木小件”充满着童真、童趣,践行着对简约美好生活的追求。

图片均为1931年出口的宁海“白木小件”。2024年5月购于美国洛杉矶古董店。(应敏明 摄)

2024-06-2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9718.html 1 3 有趣的“白木小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