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墨一世界,一词一曲一人生,年近古稀的汪平是甬城艺术界的多面手。无论书法、绘画,还是音乐、戏剧,跨界多变的艺术形式对汪平来说游刃有余。并非科班出身的他,在热爱和不懈努力的推动下,一直行走在艺术路上,艺术也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龚旭琪
一、缘起福泉
福泉山,现在是热闹的风景区,1976年,那里还叫福泉山农场,当时上山下乡运动正值尾声。在家排行老小的汪平彼时尚不满二十岁,偶然间被一本反映知青的书吸引,“去最艰苦的地方”,汪平一边想着一边去报名,最终成为东钱湖福泉山农场的一名普通劳动者。种田砍柴、开山制茶,瘦小的汪平把各种苦活做了个遍,闲暇之余,也没落下口琴、二胡和书画,还喜欢找个地方俯瞰东钱湖。
有一天,一个同事拿着自己写的《农场之歌》找到汪平,邀请他简单作个曲。没有系统性学过乐理的汪平,靠着抄乐谱摸索。虽然旋律一直萦绕耳畔,但是把简谱记下来费了汪平不少时间,每一段都要反复哼唱校对,一遍遍地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同事们都觉得汪平的曲子朗朗上口,鼓励他去投稿。
抱着扎根农村的想法,汪平仿照“聂耳”的风格,给自己取了艺名“磊石”,并且试着把乐谱寄给宁波市群艺馆。一连投了不少歌曲,都杳无音信。汪平原以为不被认可,然而放假回家后等到了好消息——署名“磊石”的作品发表在群艺馆。后来汪平才知道,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回信通知积压在农场的传达室。尽管心里充满被认可的喜悦,汪平依旧没有选择艺术道路,反倒在家乡的姜山食品站兢兢业业地工作。
有一次,鄞县广播站要录一组本县业余作者创作的歌曲,汪平作为重点作者受邀去现场。录制结束后,资深播音员林枫喊汪平随意读了一篇报载小文,汪平一气呵成。这一读,让汪平成为鄞县广播站心仪的人选。面试时虽然出现了一些瑕疵,最终他依靠过人的能力成为鄞县广播站第一代男播音员,他把原名“汪持平”去掉中间一字,取了个播音名——汪平。
二、尽心尽职
为了将广播节目办好办活,汪平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度因劳累过度,右眼几乎失明。身在医院,心系工作,尽管尚未完全康复,三个月后汪平便重返岗位,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编播领域。
20世纪70年代末,汪平创办了一档新的节目《你喜爱的歌》,为听众带去新潮的流行音乐。当时还没有碟片、U盘,汪平经常联系新华书店和音像商店,第一时间购置新出的磁带。听众们不只是喜欢听,也喜欢唱,但苦于拿不到曲谱和歌词。汪平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歌曲一首一首记录下来。没有电脑、打印机的年代里,汪平用钢板蜡纸刻写,再把歌曲油印出来,一页页装订好,然后到邮局给油印册子贴上8分钱的邮票,一本本寄出去。第一期册子寄出后,听众的来信像雪片似的飞来,《你喜爱的歌》这档节目也红了,一年12期的歌曲本成为很多听众的流行音乐启蒙。
2009年,鄞州电视台制作《话说鄞州》电视专题片,汪平担任配乐工作。20集专题片,只有14天时间制作音乐。汪平不仅需要为背景音乐找素材,还要创作片头曲和片尾曲,有些部分得请歌手录唱。而且当时很多音效素材,网上找不到下载的资源。有时候为了两三秒的音效,汪平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比如画面里的划船镜头,汪平就用土办法——他端来一脸盆水,一手拿木头做成的小桨板在水里假装划船,另一只手提着录音机收音。或许是得益于当年知青生活的锻炼,汪平每天工作20个小时,一直扛到专题片完成,最终顺利交出成片。
三、心系乡土
宁波是汪平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怀着一腔热忱,乡土情怀一直深深镌刻在汪平的心里。
在鄞县广播站工作时,汪平除了日常的广播工作,常常还需要到乡村演出。宣传小分队开着车,一天要跑两三个公社,到了一个地方,卡车的栏杆放下来就成了简易舞台,汪平不光负责报幕,还要拉琴演唱。虽不计报酬,汪平仍然乐在其中,最终把鄞县跑了个遍。
去年,宁波社科院和宁波广电集团开录“宁波话有声词库”,负责这项工程的宁波广电集团音乐广播副总监、主任播音、编辑张睿打听到汪平曾经是方言播音员,还写过宁波话童谣,于是想邀请汪平负责宁波话的片段。汪平没多想就答应了,他和宁波广电集团的普通话播音员一起,每周互相挤时间录音,一次录音就是几个小时。讲宁波话是汪平日常最快乐的事情之一,以至于录制期间他经常和另一个播音员笑场,如此不“专业”的举动竟是因为品味宁波话的独到之处。
提到宁波话,甬剧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今汪平每周在社区给学员们上一堂甬剧唱腔教唱课。有的节假日,汪平会去慈城周信芳戏剧艺术馆主持并表演戏曲。前段时间结束的宁波市戏曲小品大赛中,汪平参与了由鄞州曲协主席李佩菁导演的甬剧小戏《我在梨花树下等你》,这是他第一次承接整部戏的唱腔设计和音乐作曲。
这部甬剧小戏源于东钱湖利民村的“网红”梨花树,讲述了曾经相爱的两人再次相逢于梨花树的故事。作品时长要求15分钟以内,三天内汪平完成创作,排练时第一稿卡得正好,但是表演时演员抒发情绪后,音乐超时了。为此,汪平深夜再剪辑,一秒一秒地计算时间,改了五六稿。每次汪平改完,还要联系演奏的老师重新录制,双方经常通话一两个小时,讨论如何调整音乐。付出终有回报,《我在梨花树下等你》反响不错,还将参加省里会演。
四、跨界多样
汪平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得心应手,跨界到书画领域也颇有建树。汪平的书画作品,如同他创作的旋律一般,充满了生命力与情感的流动。小时候,为了买一张铅画纸,汪平和同样爱好美术的小伙伴经常从姜山镇走到宁波市区,一来一回30公里。汪平记得很清楚,铅画纸2角4分一张,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搁肩上带回家。
几年前,甬剧领军人物王锦文受邀,搭档香港演员一起主持文化活动。为了在舞台上有更好的整体呈现,王锦文请汪平为定制的蓝色旗袍点缀一番,使之更具传统意象。汪平买回所需的丙烯颜料后,发现需要十几遍才能画出一条线。为此他整整花了8个小时才把一朵莲花画到衣服的左肩位置。最终王锦文的主持圆满成功,这件经汪平绘制的旗袍同样成为全场的焦点。
“一滴澹墨半寸毫,情稠石砚寄书涛”,这是汪平四十余年练习书法的心得。书法创作中,汪平在材料选择上不拘一格,尝试过不同质感的报纸、墙纸、手纸、包装纸甚至厨房湿巾。他还用牛奶、咖啡等给纸张染色,发现书写过程中的奇特效果。从2022年开始,汪平为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书写会员证,圆润俊逸、遒劲有力的字体,为证书增添了艺术的色彩。
书法与绘画,戏剧与音乐,组成了汪平的艺术人生。这段艺术旅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汪平的艺术人生,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变化与和谐。他在动静之间找到了平衡,用艺术来表达生活,用生活来丰富艺术。他的作品,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才华和情感,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