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祥
热播电视剧《庆余年》第二部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去江南的水路上,范闲所乘官船遭到难民围劫。范闲问明情况后,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给他们食物、银两,助他们返乡。带头的白发老人深受感动,痛哭道:“我们已经砸船了,你不让动刀,还送我们回去,那你的官威和脸面怎么办,往哪搁啊?”范闲挡住老人自打耳光的手,回答道:“做官的脸面,就是你们。”
“小范大人”这句话发人深省。国人是讲究和看重脸面的。古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士大夫说,“士可杀,不可辱。”百姓说“给足了面子”,便是对人的最大尊重;若说“给脸不要脸”,便是骂人不知好歹。是个人都要脸面的。官员是人,自然也要脸面。
和小说虚构的封建官吏范闲相比,共产党的干部,自当有更高的格局和境界。我们党的干部,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其脸面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着人民。就是说,官员有没有脸面,先得看其能不能为民争脸添光。有的官员,不是用权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做事争光,而是给自个儿镀金添彩撑面子。比如,有的得了一官半职,便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吆三喝四、颐指气使中觉得真威风;有的当了领导,出入有人前呼后拥,在一片叫好拍马、阿谀奉承中感到挺气派;有的有了权力,被人请吃请玩,出入高档娱乐场所,在酒绿灯红中觉得特长脸。这些本是官僚习气,在某些官员心中,却成了特有脸面;而在群众眼里,那不叫脸面,而叫嘴脸甚或是“不要脸”。
“做官的脸面”应该是个啥样子?这不禁令人想起周振兴的一记耳光。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仲春时节,时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到革命老区曹县韩集乡红三村看望杨得志将军当年的老房东、老共产党员伊巧云。得知老人的愿望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时,周振兴一下子泪流满面,握住老人的双手说:“怪我,怪我们啊,老人家,对不起您。”随后,周振兴在一个汇报会上眼含热泪地讲了一段话:“伊巧云老人今年83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她牺牲了丈夫和三个孩子。抗战时期,在抗战堡垒红山村做杨得志将军的房东时,为接待来往的将士,她曾一天做过9顿饭。为让将士吃饱吃好,她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妆。现在,在我们领导下,她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同志们,我们还有脸当他们的书记吗?”说着,周振兴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个耳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
因为革命老区群众的日子过得不好,周振兴深以为耻,愧疚自责,并狠狠地抽了自己一记耳光。在他看来,群众日子过得好,做官便有脸面;群众连“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都吃不上,做官哪有脸面可言。
共产党人的脸面,就在于为人民谋幸福。像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等党的优秀干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群众脸上露出了笑容,做干部的才真正脸上有光;倘若为官一任,所作所为让群众闹心、寒心、伤心,没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官也就无颜面对群众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就是这个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