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 周峰 谢文澜
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目前,我国3-6岁幼儿园教育已经有了较好发展。但是,0-3岁婴幼儿普惠性教育依旧欠缺。如何在由国家监管的学前教育机构中提供托育服务,实现托幼一体化,成为提升0-3岁婴幼儿照护质量的关键。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鼓励支持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宁波市作为浙江省重要城市之一,于同年7月出台了《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并提出了实施“甬有善育”行动,尤其强调“推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发展,乡镇(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基本全覆盖,城镇‘15分钟托幼圈’基本形成。”
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
的意义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宁波GDP排名全国城市第12位,人均收入排名全国城市第8位,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大城市前列。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战略指引下,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托幼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但现有托幼服务的供给总量、结构和质量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市民需求,成为制约市民幸福度提升的难点堵点。宁波千人托位数由2020年的1.55个增加至2023年的4.23个,婴幼儿入托率由6.19%提升到15.2%,但是离《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2025年千人托位达到4.5个”还有一定距离。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需悉心关怀“一老一小”,开展母婴设施提质培优工程,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3个。
宁波市卫健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共有托育机构963家、托位41538个,其中750家幼儿园开设托班,可提供托位29538个,占托位总数的72.6%。托幼一体已成为我市协力深化“七优享”工程、彰显宁波“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金字招牌、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重要抓手。
托幼一体化发展
的推进原则
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以实现“普惠、优质、均衡、安全”目标为导向,坚持儿童优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普惠多元、安全优质、数字赋能、方便可及”的原则,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探索服务资源供给、友好环境建设的多样性,努力建成更加普惠多元、优质均衡的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支持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将托幼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统筹引领,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力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全面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
普惠多元、安全优质。加强托幼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公办示范、公民并举,优先支持普惠性托幼服务,不断扩大普惠托幼服务资源量和种类供给;坚持儿童优先,切实做好安全防护、营养膳食、疾病防控、卫生保健等工作,保护儿童安全和健康,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普惠且高质量的托幼服务。
数字赋能、方便可及。深度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实现集托幼服务、社区(家庭)养育、行业监管、机构补助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化管理,探索人工智能智慧托幼服务新业态。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按照“15分钟生活圈”标准在居住区配建托幼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托幼服务。
托幼一体化发展
的推进路径
立法建制促规范,明确职责抓落实。当前宁波已从服务体系、人才队伍、财政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来保障托幼一体服务实施。托幼整合,将会涉及卫健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托幼一体化要坚持“政府+机构+家庭+高校+社会”五位一体、群策群力的发展思路。卫健、教育等部门指导托幼机构与家庭、高校、社区、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企业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通过多方协同,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凝聚我市发展普惠托幼服务共识,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供支持。
严把从业入口关,多措并举强师资。与区域性高校签订促进托幼服务事业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探索普及科学的婴幼儿照护理念,建立托幼服务全面发展的课程、服务、管理体系,培育相关管理、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打造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集教学、培训、实践、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性的“校企融合实训基地”,保障托幼专业人才培养量质齐升。
推进数字赋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常态化发展的历史和预测数据,利于前瞻性地制定和调整托幼一体发展战略和规划。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托幼人口数、托幼需求、托幼机构质量进行动态监测,挖掘托幼行业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托幼供给,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JD6-110)】
(作者单位: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