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琼 王 琪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从轻度老龄化逐步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9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占16%,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约占40%,且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可见,对农村失能老人的照顾和护理问题,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基础养老设施较不完善,家庭照护功能减弱,尤其是农村低收入失能老人,面临着“照料”与“收入”的双重困境。为此,要紧紧抓住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机,促进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体系。
打好居家照护这一“基础”,方能让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走得更远
当前,家庭是农村承担养老和照护功能的基础载体,而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之下,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家庭照护能力逐渐弱化,部分失能老人家庭照护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因此,要加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家庭承担更多养老责任,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养老的社会环境。
一是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增强家庭成员间的养老照顾责任感。从小培养孩子关爱老人、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意识,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各级教育体系。开展“文明家庭”“农村孝星”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完善家庭照护人员支持政策。借鉴德国、英国、日本等实行的“家庭照料补贴”政策,对家庭成员因家庭照护责任而导致的养老金损失进行补贴,为长期照护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提供一定的照护津贴。三是提供上门探视和护理服务。在农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利用老年协会、农村关爱老人之家等组织,推广居家养老服务,针对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抓紧社区照护这一“重点”,方能让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走得更远
当前,农村社区照护存在功能缺位、内容缺失、供给与需求错配等问题,对此,要在满足失能人群照护需求问题上,以居家社区为核心,积极推动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完善互助设施和平台建设,加强互助服务的组织和领导。
一是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注重利用闲置房屋,整合周边村社和学校资源,在广大农村社区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施、网点、机构等建设的投入,以村委会为依托,成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开设日托养老站、老年食堂等,为失能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二是引导组织社区邻里互助。采取自愿结对帮扶、互助服务、安装爱心门铃等多种形式,提倡代际互助和邻里互助,由村委会根据本村需要提供服务的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及需求状况,在村里组成“邻里互助服务小组”。三是促进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和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老年协会等组织建设,指导老年协会拓宽资金来源,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活动经费。
把牢机构照护这一“关键”,方能让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走得更远
重点提升县级养老服务机构在失能照护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关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和完善,为专业服务延伸到每个家庭单元创造条件,为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加专业的机构照护服务。
一是拓展乡镇敬老院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敬老院的服务对象范围,在满足本区域内“五保”、特困人员等对象需求后,可面向社会有序开放,从高龄、困难、失能、家庭照护人员缺失的老人,逐步过渡到其他有需求的社会老人。二是鼓励并扶持社会投资兴办养老照护机构。继续提倡有条件村集体建设适宜养老机构,在农村养老照护机构,特别在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建设中,应将重点放在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和护理工作上来。三是对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补贴。不仅要对农村养老机构进行补贴,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农村失能老人也应提供政府补贴,根据他们的失能程度和经济状况,实施差异化的资金补贴政策,以减轻这些老人的经济压力。
凝聚社会力量这一“合力”,方能让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走得更远
对于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而是要广泛发动个人、机构、组织、企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开展社会养老和照护服务。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加大力度培育和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采用公建民营等方式,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提供相应的建设补助或运营补贴,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二是构建社会性纵向养老服务联合体。建立县级、乡镇级、村级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联动机制,包括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实现县级、乡镇级、村级、家庭四个层面纵向养老服务体系的纵向衔接。三是大力开展专业养老护理员培训。有计划地对农村养老机构的管理者、护理员进行培训,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和职业等级津贴,吸引更多有爱心人员加入养老护理队伍。【本文系省社科规划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职业教育服务山区26县人力资源提升的政策路径研究”(23NDJC381YB)成果】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