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志强
亦健兄是我多年的挚友,长得高大却情感细腻。《来来来,我们走一个》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是亦健兄于生活的轻重举放间情感流露的痕迹。
散文,是一种开放、自然、灵活的文体。散文的开放,在于作者可以在这样的文体中投入自己想表达的话题与感受,无论叙事抑或抒情,作者和读者可以在其中达到情感共鸣。散文的自然,在于从提笔到书写的全部过程里,感情与思绪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平铺直叙也好,起承转合也罢,工巧的造句或拗口的词汇都可以随性使用,无须担心笔意凝滞、行文捍格的问题。散文的灵活,在于不拘定式的书写,那是一种纯粹的、无拘无束的思想倾洒于笔端的畅快。借物起兴时,作者可以把自己的笔触蔓延到目之所及。以事寓理时,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感叹隐寓于兴衰迭起之间。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讲述人生里的一个主题,分别是儿女、长辈、夫妻和生活,这些看似分野明晰其实是有机联系的人生乐章,不仅是作者的情感归处,也是所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人的情感归处。这几部分的彼此同构,构筑了人的一生,从生到老,悲喜交加。作者用简单、质朴的文字,记录了这些生活里的细碎和微光。
本书以“儿女”作为开篇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在长女和幼子的成长过程中体悟到的生命痕迹。这里展现的是作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伊始就沉浸于这份源自人类本能的细腻。我们如今常会听到有人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现代生活里,热爱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其中最具勇气的方式之一,就是愿意把新的生命带到我们的生命中来,这饱含了对未来真切的希望。所以我们会说“儿女”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因为他和她包裹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于是,在这一篇章中,你会看到童年到少年的成长过程,他们并不稚嫩,因为观察者和记录者是一位父亲,他在分享自己的喜悦与苦恼,以及独属于人类生命力的一次更甚一次的蓬勃绽放。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长辈”,作者在这里讲述了自己与父母、祖辈的相处与感触。如果说书写子女是人们对未来的期冀与探索,那么书写父母、祖辈就是对过去的追忆与回溯。完整的一生都会有来处和去处,而长辈就是人们来处的锚点,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总离不开对他们的“拓写”,这是生命的羁绊。这羁绊牵引着我们对故乡的“呼喊”,那是一种无论身处何方都会萦绕心间的情绪,它或有声或无声,它在作者的笔下被称为“思念”。在时间的流动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依存关系逐渐发生了位置上的交换,我们开始学会和理解父母的操心与担忧。作者没有对这些情感进行遮掩,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他与长辈们的故事,直白地呈现在一篇篇随笔之中。
人这一生所获得的亲情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来自子女,照见的是我们期盼的未来;一种源于父母,照见的是我们承载的过去;另一种来自伴侣,照见的是我们每一天的此时此刻。于是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讲述了“夫妻”,作者称这部分的讲述最为“平淡”,但也最有“味道”。柴米油盐的味道总是会具化到夫妻每一天生活的点滴,然后化为润物无声的陪伴与默契。本篇中,作者除了讲述自己和妻子间的一些互动外,还记录了自己以往生活的经历,这些经历与夫妻关系一样,都是他生活的养料。
第四部分的主题是“生活”,这里的讲述最零散也最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朱光潜先生曾这样描述文学,“文学是最原始的艺术。它的传播期就是它的生长期,它的欣赏者也就是它的创作者。”在这部分的书写中,作者既观察自己的生活,也观察生活中的自己。他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事情无分大小,只在于是否会激起内心的情感波动。记录自己的生活,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也是人类的原始艺术。这部分文字,有的诙谐生动,有的平淡直接。读者甫一阅读,好像喝了杯白开水,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但不知在什么时候,在生活的某个节点,就会突然与作者的记述产生共鸣。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谈论散文创作的时候,说自己最喜欢的作者是司马迁,他觉得司马迁的文笔干净、朴实、灵动,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说司马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书写的基础诀窍。而亦健兄也把握住了这种诀窍。我们可以从他的每一篇散文中找到这种经过了生活淘洗的干净与朴实,铅华洗尽后的优雅与凝练。我们能够从中读到生命的简单和坚韧,那是属于作者和读者的共同性,源于热爱生活的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