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金伟 文/摄
中国古建中的卷棚,往往是指一种屋顶样式,本文要说的卷棚是檐廊(屋内)屋盖的一种结构样式。那么檐廊是什么?檐廊就是“屋檐下的走廊”,中国古建学上的定义“檐廊是一种建筑物底层的水平交通空间,通常由屋檐作为其顶盖”。檐廊的一边通常与主体屋架相搭接,而另一边则由檐柱支撑,它不仅具有遮风避雨功能,还可以作为行走空间或休息区域,也就是本地乡人俗称的“大檐头”。
檐廊的顶盖可以做成卷棚式或非卷棚式(如“直角斜面式”等),本文说的是前者。
促使我写“宁波的卷棚式檐廊”的动因有三:一是我们不仅能在庙堂建筑中看到它,在民居建筑中也很常见。二是宁波的檐廊卷棚很有地方特色,即在外部的屋顶(屋面)上看很普通,而进入檐廊下,抬头才能欣赏到卷棚的美。三是宁波的檐廊卷棚特别精细华丽,有专家称其为“轩式天花”或“卷棚天花”。
过去,宁波的庙堂建筑中常采用卷棚式檐廊,如宁波府城隍庙大厅用了弧度较平缓的“四曲三檩”卷棚,宁波庆安会馆后进大厅则采用了外檐略低、内檐稍高的“双排式”卷棚,这在国内很罕见。宁波民居中采用檐廊卷棚的也不少,散布在城乡各地的“大屋”里。檐廊卷棚几乎成了主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如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的虞宅,它的“五曲双檩”檐廊卷棚令我印象深刻,不愧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同处龙山镇的施公山村中新屋后院主楼用“四曲三檩”卷棚,虽然特殊年代中留下的封泥尚未剥离,仍足以看清它昔日的风姿。
宁波的檐廊卷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藏在檐廊下,入廊抬头,才能领略其美,这符合宁波人“闷声大发财”的性格。慈溪市观海卫镇北大街83号的檐廊卷棚,虽是一副破败残损的模样,却能显现卷棚的结构原理:下部是雕花的红色抬梁,抬梁承托着用“花篮头”为底盘的两根短柱,短柱承托着两根方檩,方檩又承托着一根根向上凸起的弯椽(此图弯椽残缺较多)。而通过弯椽的空隙,人们能窥探到上部原有的真正的屋顶。说白了,原有粗糙的屋顶,被下面漂亮的卷棚遮住了——这就是檐廊卷棚的作用。不采用卷棚遮盖的,在古建学中叫“彻上明造”,即任由结构暴露于外。
过去,宁波的有钱人喜欢把檐廊卷棚做得精美华丽,花钱求得赏心悦目,何乐不为!檐廊卷棚又被称为“船篷轩”,椽木弯曲的廊庑顶部构造,确如“船篷”,行走或小坐在这种廊下,仿佛置身舟中,“惬意足了”。制作这弧状的卷棚是“细活”,须精雕细刻,每一个弯椽要用精密的榫卯连接,再饰以大漆,考究的还要贴上金箔,于是,求精的宁波工匠有了用武之地。如海曙区蜜岩村应氏桂馥堂的檐廊卷棚,雕刻的主要部位是承托方檩的月梁。而在宁波,比它雕刻得更精美的檐廊卷棚还有很多。
显然,宁波的檐廊卷棚,是在“直角斜面式”屋顶下,又多“翻”出了一层屋顶,这层屋顶不承担遮风避雨的功能,但能增加美观度,宁波人又称其为“翻轩”。
宁波檐廊卷棚的精细主要体现在制作难度较大的弯椽(又叫“罗锅椽”)及弯椽上面覆盖的一层“望砖”。望砖在余慈一带俗称“砖匾”,它是一种又薄又平整的小方砖,制作较难,稍有不平整就会影响美观。用它铺设在椽条上,起到增加美观度及防尘作用,且久不变形。宁波的传统檐廊卷棚多采用望砖,这也是甬人引以为傲的。而别地的檐廊卷棚常用木板代替,显不出用料考究。
檐廊卷棚不一定施于底楼,也有每层都设檐廊卷棚的楼屋,但很少见。檐廊卷棚也不一定施于老屋的主室前,厢房、偏屋等也有带卷棚的。如慈溪市观海卫镇北大街177弄3号内小厢房前的“双曲单檩”小卷棚,做工十分到位,这种特例难得一见。
现今,越来越多的旧式檐廊卷棚处于倒塌消亡的境地。几年前去慈溪市桥头镇万岙村会友,偶遇沈氏残屋内霉烂不堪又精湛非凡的檐廊卷棚,真让我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