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轩
为深入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有效工作模式,镇海区着眼破解文化赋能基层、推动阵地融合、实现精神共富等难题,深入实施文化“耕基”工程,全面推动文化资源、力量、服务、政策下沉到基层一线。经过近两年的运行,文化“耕基”的镇海实践已走在全省前列,镇海区文化“耕基”工程获评2023年浙江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总结其实践探索,有以下经验启示。
只有突出“人民主体”,才能做到“人民欢迎”。文化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摸清楚、搞明白群众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改变以往单向输送模式,才能实现“双向奔赴”。文化“耕基”工程探索“吆喝式”服务模式,就是根据群众抢单次数及时掌握群众喜好,并定期进行项目调整,才获得了群众的不断支持。同时,要全力激发群众创造力,让群众“唱主角”,真正推动乡村文化由“外援式”向“内生式”转变。截至目前,文化“耕基”工程主题活动参与群众已有50万人次以上,各类文化资源库抢单活动中,乡村参与率几乎场场达到100%,成交率在90%以上。
只有立足“本土发展”,才能实现“大众发展”。文化赋能乡村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基因,结合本土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元素,精心打造出体现区域元素、本土特色的文化IP。比如在实践中发现,与其他文化主题相比,宁波帮主题及琵琶、连环画、蹦床等镇海本土元素鲜明的项目更受欢迎。驻村文化大使系列视频短片发布后,受到群众广泛转发、点赞,产生朋友圈“刷屏”效应;同时,来自镇海各行各业的基层群众纷纷报名,主动申请加入驻村文化大使、乡村信息发布官等文化“耕基”队伍中来。同时,要挖掘本土文化人才,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坚持充分发挥镇海籍文艺名家、驻村文化大使作用,发挥好文化资源牵引人、本土文化代言人、人才队伍领路人、共同富裕参谋人的作用,带动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发展,推动更多扎根本土的文化人才涌现出来,助力各类文化资源精准落地。
只有加速“力量整合”,才能推动“力量翻倍”。推动乡村精神共富要加强资源整合,分层分类形成文化资源清单,变“散装”为“整装”。比如目前形成的导师、大使、服务、项目等文化“耕基”四大资源库,都是通过系统排摸梳理,推动各类资源一目了然、活动能级全方位提升。同时,要加强系统整合,做好文化工作既要加强宣传文化系统内的整合,又要巧妙借助系统外力,如文化“耕基”工程充分借助基层治理网格、教育系统、工会等系统外资源,形成全区400余项资源清单,推动各类资源进村2000余场次,进一步破解基层文化供给不均匀、不协调的难题,得到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