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欢欢
文化育人关乎人心凝聚、道德教化、社会文明和价值遵循,是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遵循。面对多元文化在新时代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作为思政教育、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重要渠道的高校,理应创新文化育人机制、有效传承优秀文化,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有意思”的课堂教学范式
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带露珠、接地气,能把“问题清单”变为“锦囊妙计”。一是“有意义”也要“有意思”。近年来,宁波大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开发切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了“校本课程+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范式,既传递知识更传递智慧,既有深意又有意思。二是变“独角戏”为“群口相声”。由依靠高校教师在课堂讲授为主转向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分享,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从一篇篇经典美文、一场场学习交流、一个个数理公式、一次次作品设计、一段段旋律把握中,得到文化熏陶。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线下找准主题,以小视角反映大主题,以小细节见证大变化。把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课堂,用最直观的体验、最通俗的语言、最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感悟真理、体验幸福、传播文明。同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将各种视频动画、鲜活案例引入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思想要素、技术要素、艺术要素等方面的跨界融合。
打造“有活力”的实践教学范式
一是坚持开门办思政。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拓宽思政课建设的新格局。深入挖掘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革命事迹,探索“初心三驿站”模式,引导学生从实践教育的学堂到美育思政的会堂再到初心党课的课堂,感悟真理的力量、革命的信念、坚守的意义。二是打造青年宣讲团。发挥毗邻四明精神诞生地四明山和“四抗”(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精神诞生地镇海的地理优势,激发大学生活力,将自己的所学所思与所见所闻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如成立红色学生社团,传承“不忘初心、永远奋斗”的浙东红色基因。组建红色文艺轻骑队,走进社区、农村、海岛、企事业单位演出,在北京、杭州、嘉兴等地巡讲近100场,受众数万人次。创作《四明三部曲》《初心系列》等50余部红色音乐剧或话剧,线上线下累计观看量超过3亿人次。三是培育创新生力军。传承历久弥新的宁波商帮文化,宁波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入选“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高校”,形成了“爱国爱校、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基因。连续7年获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全国前二十),连续11年在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获赛事“优胜杯”,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搭建“有格局”的协同保障模式
一是构建上下协同的组织体系。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突破部门间的权力疆界,成立文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每五年进行一次校园文化总体规划,每年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决定文化校园建设重大问题,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列入学校六大提升工程。同时,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与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美委、体委等协同互商,促进德、智、体、美等育人工作互促互进。二是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宁波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融入宁大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内以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名字命名的楼宇和道路错落分布。实施“校园景观提升工程”,将感恩文化等文化要素嵌入校园人文景观之中。重修包氏教学楼群纪念碑、包玉刚展厅等纪念设施,全面打造学校校史馆和宁波大学“感恩文化园”,通过历史建筑、铜像、浮雕等公共艺术手段,在空间中浸润校园文化。同时,运用新媒体手段,学校官方微信进入全国高校微信百强,新媒体工作获浙江省高校新媒体综合力十强,营造了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打造德能兼备的师资队伍。成立师德师风工作领导小组,将师德师风与评优评奖、职称评审挂钩,树榜样、立典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秀榕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戴世勋研究员、全国十大最美消费维权人物郑曙光教授及浙江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大批德能兼备的优秀骨干教师和杰出团队。同时,注重外聘学者大师、文化名人等担任兼职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支“德能兼具+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全体师生树立了良好典范。【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创新研究”(21GXSZ013YB)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