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你熬夜蹲守直播抢到的“孤品”,可能是别人丢掉的旧物。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某孤品毛衣直播间里展示的毛衣,与其丢在小区回收箱的毛衣一模一样:“因为这件衣服被钩了一个小洞,而且越洗越长我才扔的(2月20日红星新闻)。”
这里所说的“孤品”,是指“工厂尾货”,即商家卖剩下的孤独商品。这类产品因“物美价廉”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这从某直播间日流水上万元,每个直播间在线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就能看出。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孤品”并非工厂尾货,而是二手货。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在孤品直播间买到的衣物有异味、污渍,有的还有拉链锈斑、缝补痕迹,更有人打开包裹发现“有蟑螂跑出来”……
有从业者进一步揭开了直播间“孤品”的面纱,即直播间打着“工厂清仓”“工厂尾货”等旗号所卖的服装,实际上很多是从旧衣回收分拣厂拿来,经清洗、喷洒香水、漂白并加上吊牌后售卖。
二手货之所以变成直播间“孤品”,是因为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比如,一件旧毛衣进价3元,卖二三十元,售价是进价的6倍至10倍。再加上主播快速过款、告知“默认微瑕”等操作,使消费者很难识别和退货。
直播间隐瞒“孤品”的真实情况,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存在异味、污渍、缝补痕迹等问题,产品质量缺乏保障,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商家以极小的成本回收,然后高价销售获取暴利,对消费者构成了欺诈。对于这种现象,从直播平台到有关方面不能纵容。
直观地看,“孤品”直播间卖二手货属于欺诈。但仔细分析,不止欺诈这么简单。从消费者角度而言,由于这种二手服装来自回收箱,密切接触皮肤后是否损害消费者健康,值得关注。即使经过消毒,残留的异味或漂白水气味也可能损害健康。
从市场角度来说,“真尾货干不过二手衣”,破坏了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对合规经营的企业是不公平的。再从宏观角度看,二手货冒充“孤品”销售,损害了直播电商形象,影响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对这种直播间乱象,有关方面要合力予以重拳打击。
作为消费者,购买直播间“孤品”要慎之又慎。一旦发现购买的“孤品”有异味、污渍、缝补等问题,应当依法维权,让不法商家付出代价。作为平台,应守土尽责,对直播间孤品销售加强管理,对消费者投诉严肃处理,不给商家欺诈空间。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鼓励旧衣回收利用,但不能允许旧衣冒充“工厂尾货”欺骗消费者。对于欺诈消费者的商家,应依法严惩,并约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