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皮簌簌落 酥香传百年

一块苔菜月饼的家族匠心

方寸“匠心饼”:匠心为尺,丈量地道本味

记者 郑连乔 王层裕 王巧玲

何腾涛 王红雨 邬怡灵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当街头巷尾飘起熟悉的酥香味,中秋的脚步便伴着桂香悄然临近。对中国人而言,中秋吃月饼从来不是简单的节令饮食。家人围坐,吃饼赏月,是吾心归处最好的承载,也是人月两圆的朴素寄托。

在西坞街道康亭村的昇仟食品厂,这份藏在饼里的团圆意,被一代代人用心守护着。走进车间,一个个色泽金黄的月饼便映入眼帘,苔菜香、饼香与坚果香交织弥漫,老顾客忍不住凑上前:“老味道,交关香!”不等包装好,掰一块塞进嘴里,酥皮层层剥落,唇齿间的香气瞬间唤醒了味觉记忆。

昇仟的月饼香,要从一段跨越百年的“寻味”故事说起。清末民初,奉化人王瑞远在上海办起呢绒绸缎商行,十里洋场流光溢彩,却抵不过心头那抹家乡的苔菜香。妻子丁阿月读懂了这份乡愁,学习制饼技艺,又托人从家乡捎来冬苔,反复调试。“就是这个味!”刚出炉的苔菜饼摆在王瑞远面前,那咸鲜里,是对家乡绵长的思念,也让“乡愁饼”成了家族手艺的开端。

乱世浮沉中,这门手艺成了安身的依靠。上世纪四十年代,绸缎商行日渐萧条,丁阿月握着儿媳张金玲的手,把制饼的诀窍一字一句教给她。“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婆媳俩支起小摊,“乡愁饼”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上世纪六十年代,张金玲的儿子王维昌在松洋村接过擀面杖。物资匮乏的年代,乡邻们提着米粮上门预约,“乡愁饼”的香气成了乡村最踏实的烟火气。

时光流转,手艺在坚守中慢慢扎根。上世纪七十年代,丁阿月的曾孙王乾松带着传承的嘱托到奉化华奋食品厂当学徒,三年间,他把揉面的力道、拌馅的比例、控火的分寸,刻进了掌心的纹路里。1984年,他在庆登桥支起小摊,竹篮里的苔菜饼刚出炉,就被街坊们抢购一空。“趁热吃,酥到心里头!”十年间,摊位从庆登桥到沙滩街,从天鹅商城到炒货市场,“乡愁饼”的香气飘到哪儿,“王家苔菜饼”的名气就传到哪儿。2004年,王乾松建起昇仟食品厂,让这门手艺从“街头小摊”成为“正规厂房”。如今,作为“老宁波苔菜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带着10多名村民揉面做饼,车间里此起彼伏的“沙沙”声,手艺的薪火在时光里稳稳传递。

“做饼如做人,急不得,糙不得。”在昇仟的生产车间,王燕已经将父亲王乾松的这句话刻进心里,每一道工序都藏着“较真”的态度。

凌晨4时,天未亮,车间里已飘起混合着苔菜、芝麻、坚果的香气。王燕和弟弟王栋围在操作台前,按古法“三揉三醒”:揉面时手臂要稳,力道均匀地渗进面团,“揉少了没筋道,揉过了发硬”,醒面时要让面粉与水分在静默中交融。面皮醒20分钟后,再包裹住细腻的油酥。数次的等待里,藏着对食材的敬畏——不催、不赶,让每一份原料都在最合适的节奏里舒展,为“匠心饼”打下好底子。

面皮要擀得薄而有筋骨,“2到3毫米的厚度,多一分则厚,少一分则破。”王燕说,“全凭多年练就的手感。包馅更是细功夫,裹进足量的馅料后,每一枚月饼控制在45克左右的重量。”苔菜馅中,新晒的苔菜磨成细粉,混着白芝麻、熟粉调和,咸鲜里带着一丝回甘;百果馅里,金桔、核桃、花生碎切得大小均匀,透着自然的甜。“这是老宁波刻在味觉里的记忆,差一点都不行。”王燕说。

最后入炉烘烤或下锅煎制,老师傅们不用温度计,只凭眼睛看、鼻子闻:看饼皮从乳白变成金黄,闻香气从清淡变得醇厚。“听到炉里‘滋滋’的声响变缓,就知道火候到了。”王燕说,这是“手熟”后与月饼磨合出的默契。刚出炉的“匠心饼”,金黄油亮,轻轻一碰,酥皮便簌簌落在掌心。

天色渐亮,居住在附近的小朋友俞可欣拉着爷爷闻着香味赶来。“几十年了,还是这个味。”咬一口孙女送到嘴边的月饼,老人感叹道。匠心打磨出的地道味,熨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

守得住传统的根,也容得下新鲜的尝试。在昇仟,百年手艺从未停下“生长”的脚步。

“我们主打苔菜、百果、黑芝麻、椒盐四种苏式月饼,其中咸香口的苔菜最受欢迎。”王乾松笑着说。如今,昇仟的产品不仅供应超市、社区团购、企业中秋礼,还拓展了星级酒店渠道,随着销量增加,引入月饼制作机器代替部分人工,效率大大提升。

“西坞的‘坞米’那么好,能不能让它和月饼搭个伴?”这个念头,在王燕脑海中盘桓许久。父女俩带着团队钻进厨房,用当地优质稻米磨成细粉,按比例与糖浆、油脂调配,既要让饼皮保持透亮的质感,又要留住稻米最本真的甜。“第一次试做时,饼皮太软。后来我们调整了十几次米浆浓度,才找到最合适的配方。”王燕说。

如今,这款充满新意的米月饼成了热销款。“好多人反馈,吃着米月饼就想起了西坞秋天的稻田。”王燕说。除了米月饼,昇仟还在传统口味里做了调整,降低油盐糖比例,加入咸蛋黄等新食材,让老味道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口味。他们还为月饼包装花了不少巧思,设计出中式、西式各种创意包装。

这两年,厂里还建起糕点技艺工坊。孩子们围着木案学揉面、包饼,小手沾满面粉。看着孩子们学做饼的样子,王燕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时爸妈总在忙,我和弟弟就主动帮忙做月饼,面团成了我们的‘玩具’。”王燕希望通过工坊,让孩子们知道月饼制作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还藏着绵长的乡土情怀。

中秋前夕,昇仟食品厂的订单堆成了小山,王乾松带着家人和工人穿梭在生产线旁,为即将到来的中秋紧张备货。

“7月中旬就进入备货期,现在临近中秋节,日产量能达到4000余斤。”王乾松笑道,车间里的老师傅们已经连轴转好几天了。

“从跟着他在街头摆摊,到现在在厂里做饼,一晃40年了。”王乾松的妻子张锡飞指尖麻利地系着包装绳,笑着说,当年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如今厂房里机器轰鸣,可揉面、拌馅的手法,还是当年的老样子。在车间另一头,王乾松的父亲王维昌正查看出炉月饼的色泽,王乾松的儿子王栋跟着老师傅学控火。三代人围着月饼忙碌,就像百年前丁阿月带着儿媳做饼那样,时光在饼香中流转。

如今,昇仟的“牵挂饼”卖到了宁波、舟山、杭州,甚至到了港澳台和新加坡。“这是家乡的味道,是中秋的味道。”一名在海外的游子收到包裹,咬下第一口月饼就红了眼眶,老顾客喜欢一次买几十筒,仔细包好寄给外地的儿女,将故乡的牵挂送往远方。

夜色渐浓,月光洒满西坞的街巷,昇仟食品厂的灯光依旧明亮,“牵挂饼”的香气顺着晚风飘向远方。这香气,从百年前的上海商行飘来,从乱世中的街头小摊飘来,从一代代人的掌心飘来,最终落在千万个家庭的中秋餐桌上。家人围坐,月满中庭,这便是“人月两圆,吾心归处”最动人的模样。

2025-09-26 方寸“匠心饼”:匠心为尺,丈量地道本味 酥皮簌簌落 酥香传百年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37678.html 1 3 一块苔菜月饼的家族匠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