晞石
近日,《宁波市养犬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该条例既为执法部门提供了管理依据,也折射出了养犬背后的社会多元诉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情感需求的增长,养犬家庭数量持续攀升,宠物犬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一员。倡导文明养犬,构建人犬和谐共处的社区环境变得愈发重要。从养犬人的自我约束到非养犬人的权益保障,从规则意识的培育到管理机制的完善,文明养犬的实现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
规则意识筑起文明基石,养犬人需“主动担当”。养犬人的自律是文明养犬的第一道防线。部分养犬人以“我家狗不会咬人”“小狗很乖”等为由,不牵绳遛犬。“犬只温顺与否”是具有主观性的判断,公共空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诸多风险并不可控。遛狗牵绳、清理粪便既是法规要求,又是对他人安全与环境卫生的基本尊重。唯有形成规则意识,才能养成主动践行的文明习惯。
换位思考方能共建文明,非养犬人需“理性包容”。《宁波市养犬管理条例》一经出台便受到非养犬人的欢迎,说明不文明养犬行为曾对其生活造成困扰。但矛盾的化解不能仅靠单方面约束,还需非养犬人的理性参与。例如,对合规养犬人给予理解,以善意提醒替代对立指责;遇到不文明养犬行为时,通过物业、业委会等渠道理性反映诉求……唯有双方跳出“对立思维”,才能形成“养犬不扰民,厌犬不极端”的良性互动。目前,其他省份已有社区通过设立“‘宠’爱议事会”平台,让养犬人与非养犬人定期沟通,共同制定《社区养犬公约》,这种共建共治模式值得借鉴。
长效治理在于疏堵结合,管理机制需“刚柔并济”。执法行动的高效与长效,离不开制度的科学设计,宣传教育与相关处罚的双管齐下。刚性执法震慑违规行为,柔性引导培育文明习惯。比如,对初犯者可以教育为主,对屡犯者可以从严处罚;通过推行“电子犬牌”“遛犬信用积分”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管理……唯有在疏堵结合中寻求平衡,才能让文明养犬蔚然成风,实现治理效能与人文温度的有机统一。
文明养犬是城市治理的缩影。当养犬人手握遛狗绳时不忘牵起责任之绳,当非养犬人以包容之心看待合理需求,当执法部门以刚柔并济的智慧完善管理,文明养犬便能从“一阵风”变成“四季风”,城市文明底色方能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