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教育发展浪潮中,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起点,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和民族意识的关键阶段。“教学评研”一体化的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教学、学习、评价和研究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转型,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一、“教为源”——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过去直接讲解课文内容的做法,转而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提到的民族特色服装、节日庆典以及饮食习惯,你们觉得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呢?”通过这样的开放式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之前讨论的结果,创作一幅描绘民族小学生活的图画或制作一个小型的手工艺品。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文,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创作背后的想法,其他同学则可以提问或补充看法。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让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社区。
二、“学为径”——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并且随时记录学生的反应。对于那些在阅读时表现出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介入,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如果发现某名学生在阅读时经常卡壳或者理解上有障碍,教师可以单独与其交流,询问其具体的困惑所在,并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和支持。
在组织学生围绕《落花生》的主题展开讨论,探讨“父亲说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协调者,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意见,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尊重不同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便成为了一个积极主动、富有成效的过程。
三、“评为尺”——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对于当前形势的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至关重要。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局限于考试成绩,这虽然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远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拓宽评价的视角,综合考量学生的多方面表现。
例如,在评价四年级学生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时,教师不仅应关注作文的文采,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写作思路、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评估其写作思路的清晰度。学生在推荐某个地点时,是否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该地点的特色,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到人文历史,是否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文时,注意学生是否能够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推荐的理由和依据。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习作中,学生是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或新颖的构思,他们能否提出不同于常规的理由,或者能否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地方,使之与众不同。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研为桥”——从教学执行者到教学研究者
作为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绝对不能仅限于执行教学计划,更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例,教研团队可以围绕这篇课文开展一系列活动,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教研团队可以集中讨论《将相和》的教学目标,明确希望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除了基本的阅读理解之外,团队还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教研团队还可以探讨如何将《将相和》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分析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引导其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矛盾冲突时应该如何妥善处理。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不仅能够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还能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成长。
广大人民教师只有在“教为源、学为径、评为尺、研为桥”的理念下,不断探索和实践,实现角色的有效转型,才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锦溪小学教师 毛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