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杰
喝了几十年的茶,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做一回新茶。因为小时种过茶苗,修过茶枝,采过茶叶,也看过大人做茶叶;长大后还参观过现代化制茶工厂,手痒痒的就差亲手做茶叶!当然,做茶叶说说容易操作起来难,这其中涉及茶叶源、制茶工具及做茶技艺等诸多方面,所以一直未能付诸行动。那天,终于下决心实现了。
小时生活在裘村镇上,下雨天不能砍柴,便与伙伴一起爬到银山岗西半山腰的冷坑茶场看别人做茶。更多的是隔壁舅舅家,清明前后表姐采来了野山茶,舅母将寻常的饭锅洗净后便开始炒茶。但见她俯身在饭锅前伸手翻动,脸色红亮;而后在竹箪上摊茶、晾茶,关不住的清香一阵阵溢出来,至今记忆犹新。而如今清明去乡下上坟,如果赶得巧,说不定还能见到老婆舅母伏在发黑的灶头,一下一下熟练地炒制新茶。
但仅凭印象肯定是不行的,手工制茶是一门技艺,有许多要领。从相关资料了解到,手工做茶有六个步骤:一是采青(茶),采茶多在清晨朝露未干时,此时的茶叶营养价值最高。二是萎凋,采来的茶要置于竹箪上,摊晾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三是杀青,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转动,茶叶与机器摩擦,诱发香气。四是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五是烘焙,目的是蒸发叶内多余水分,定型、产香。六是干燥,把揉捻好的茶叶放在阳光下自然晒干……
诚然,要完成上述制茶六道工序,需要有相关的机器与工具。由于自己只是想尝试一下过过瘾头,动辄几万、十几万的炒锅与烘干机等是不会去买的。那就土法上马,用家里找得到的旧簸箕、竹箪、铁锅与筷子等几样器具——它们都静睡在杂间里,拿出来洗干净便能将就着用。步骤也因陋就简缩减为五步:采茶、摊青、炒作、揉捻与干燥。
那是清明时节的一个清早,自己外出采茶。地点预先侦察好的,选在城西外应村南的山脚,这一带竹林下有许多茶丛,可能是历史悠久的野茶丛,更可能是原来茶园荒废后残存的茶树。专业的采茶方法有切摘、指摘、横摘、扶摘、取摘等近十种。我在模仿了一会记忆中儿时表姐的双手采茶法后,感到有些累,干脆采用最简单省力的直摘法,即用左手执茶枝,右手食指靠近茶芽,拇指夹住茶芽,由食指向上着力,茶叶即折断落入掌中。由于此时茶叶即将开始旺长,所以能轻松采到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等。
采茶时,不时碰到上山挖春笋的男人,尽管我采的茶可能就是他家的,但他一般不会干涉,最多看一眼。也会遇到结伴采茶的妇人,她们全神贯注采茶,双手不停地把采下的茶叶往兜里塞,动作娴熟,发觉陌生人也视若无睹。大约一个小时后,太阳快升到了山顶,头上冒出汗来。自己拎拎布袋,看里面的茶叶已有一斤多,差不多够了,当即收手回家。春天出来采茶,零距离感受茶山的勃勃生机,观看茶树的盎然绿意,尤其是亲闻茶叶的扑鼻清香,真是一次不错的踏青游。
按照计划,把采回来的茶叶先在竹箪上摊平晾干。同时把炒制的工具——铁锅、簸箕与筷子等再洗一遍,去除灰尘与油腻。想想赤手做茶,防烫是很重要的,于是又找出一副棉纱手套备用。在晚饭后开始动手试炒。先打开煤气灶,调到中火,再取簸箕中已晾干的一半茶叶放入锅中。接着用手慢慢翻动,待温度升高时则快速翻炒,让茶叶均匀受热,快速蒸发水分。而后把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簸箕,进行揉捻,揉捻一会再倒入竹箪摊开散热。散热后又放入锅中低温翻炒,直炒得厨房热气蒸腾。重复几次后茶叶就基本干了。由于铁锅温度高,自己从赤手、戴手套到最后用筷子翻炒,还是感到烫。
只是第一次炒制出的茶有些干巴、焦糊。细想炒茶要注意三点:一是火候。也就是开始时由于叶子多、水分足,火可以旺些,而到后期快干瘪时需小火,甚至关了明火,用灶里余温慢烘。二是翻动。同样,开始时可以慢些,温度越高越要快,而且要尽量翻透,使茶叶能均匀受热,最后要尽快把茶叶倒在竹箪里。三是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倒在竹箪里面摊开,注意用手向同一方向反复揉搓,揉好后要及时把揉成团的茶叶散开。总结出经验后,第二次正式炒制,炒出的茶已没有明显的焦糊味。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花四个小时炒制的茶,从外观来看,叶子凌乱,大小不一,不甚美观;忙不迭沏一杯,口感也一般般,甚至好像没有回甘。但就是看着舒服,闻着清香,喝着惬意,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味外之味。因为喝的是自己亲手做的茶、盼了几十年的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