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波
近期,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AI写作又一次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许多人认为,AI将逐步消灭文科,砸掉内容创作者的饭碗。本期的三味文学沙龙,我们讨论了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人高鹏程认为,写作者不应该拒绝每一次技术的变革,要调整的,很可能是写作者自身的定位和完成一件作品的角色分工。比如电脑检索技术出现后,很多以博闻强记为傲的国学史学大师黯然失色了,反而是那些有自己独特见解观点的学者走上了前台。这一次的技术革新,可能也会倒逼写作者重新调整在文学创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后,一个优秀的作家,很可能更多体现在文学观念、见解、思悟、创造力和情感深度等方面,而不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也会更加追求个性化。同时,他认为,未来人机对话能力会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人与AI的互动是一个驯化过程,人自己的水平决定了AI的产出水平。AI会变成使用者的一个思想化身,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机遇所在。
狂笑认为,AI擅长文字信息的分析整合处理,所以对文史类、社科类的冲击会比较大。面对AI,我们最好的姿态不是拒绝,而是应该积极拥抱。我们写作的初心是为了表达自我,这一点AI无法改变。陈礼明认为,AI能够提供诗歌创作灵感,对于比较小众的边缘化的诗人没有影响,但是对于逻辑性、知识性都较强的诗歌创作影响较大。另外,几位诗人都提到了AI创作的诗歌意象密度过高的问题。
蒋静波和虞燕都尝试着用AI创作散文,她们发现,现阶段,AI的文字还比较流水账,达不到文学创作的水准。沈潇潇试用了各种AI创作软件,发现AI会被错误的信息误导。AI在加工故事梗概的过程中,已经能做到文字通顺,有头有尾,故事逻辑基本在线,但内容平淡,人物面目模糊,没有吸引人的亮点。夜森关注了网络上的AI小说创作,发现了几点现象:AI擅长在指令下生成单一场景,但不擅长生成有叙事策略的连续性文本;AI擅长生成重生复仇打脸这种爽文式的快餐文字,但不擅长生成有具体生活细节和深刻文学内涵的文本;AI擅长刻画有较多文字资料参考的历史人物,不擅长刻画原创性人物。总而言之,在小说创作层面,AI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但随着人机交流的不断加强和数据模型的进化,AI的未来不可限量。
总的来说,AI的使用给文学创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技术工具的使用与文学创作的本质,确保AI成为文学创作的助力,而非替代。通过合理利用AI,作家可以拓展创作边界,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文学作品。一句话:“未来,不是AI淘汰内容创作者,而是会使用AI的人淘汰不会使用AI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