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常国
二月春风似剪刀,虽然,还带着冬的寒气,但山河向暖,万物逐渐苏醒。一阵阵温柔的南风徐徐而来,吹拂在脸上是那么舒适。此时的风,能够轻易吹起地上的纸片,并且越吹越高,能越过高高的屋顶,并且飞向云端。我想,正因为如此劲头,古人才热衷于二月放风筝的游戏吧。
风筝,我们俗称鹞子。我放鹞子从小学开始,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在课堂上用早已削好的细竹条,编织好方形的骨架,并且教我们用旧报纸糊起来,在后面拖着三条约一米半长的纸条。可我们看老师在学校的操场上,不论怎么用力奔跑,那鹞子就像喝醉了酒似的东倒西歪,坚决不飞上头顶高度,最后重重地栽倒在地。有时候因骨架不那么结实就散架了,让老师一脸尴尬。
我不敢去评论这鹞子做得好与不好,就在家里偷偷地做,大致与老师做的一个样子。但骨架的材料更轻薄些,糨糊特别稀,减少无关紧要的黏合。就这些改变,可减轻鹞子的重量。
一切做好后,我就选一个月亮很亮的夜晚。因为白天人多,万一起飞失败,怕人笑话。月高风劲的夜,我来到村后的高沙塘上,这里比地面高了约3米,且高处没有障碍物。我一到塘墩,就把鹞子安放在路面上,然后放线约5米后开始边奔跑,边放线。回头看看后面的鹞子,经过几次横冲直撞后,那鹞子就慢慢地升上天空。我手上的鹞子线大约有30米长,我担心过于高了就会断线,一旦断线,那么这鹞子便会不知飞向何处,自己花下的心血就白费力气了,所以尽早控制了线圈。
当然,这鹞子放飞成功,并不是我做得好,是因为符合起飞的各个条件。放飞鹞子,除了性能好之外,还要符合高度,风力气候合适。为此,我找出了老师在操场上无法放飞的鹞子的原因。我向老师说道,在保证有风力的情况下,老师做的鹞子在高沙塘上能顺利放飞。老师就带着学生们来到高沙塘上,看我把鹞子慢慢放飞。
后来我帮助多位同学做鹞子,并且成群结队到高沙塘上去放飞,大家开心得不得了。但队伍过于庞大,会发生许多不好的事。比如几只鹞子在空中相互缠绕,一同落地。有的线不结实,到了一定高度便断了,鹞子也不见了。有的是鹞子飞得越高,人拉着线的力度越大,往往小手被划出血……但大家痛并快乐着。
长大后我就没放过鹞子,可儿子上学后,老师布置作业也要放鹞子,我只好重操旧术,帮助他完成了制作。不过,现在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花花绿绿的鹞子,蝴蝶样的、蜈蚣样的等等,这些鹞子又好看又飞得高。可惜,现在鲜有孩童在田野放鹞子,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童年趣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