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周荣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管理效能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指数。近年来,区住建局以“红色物业”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治理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物业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党组织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强化三级组织联动,搭建“住建局党委—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三级红色阵地网络,打造集党员教育、居民议事、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党群服务驿站。创新实施“四方联席”议事机制,通过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代表定期会商,形成“问题收集—协商决策—跟踪落实”闭环链条,2024年累计解决停车管理、设施改造等民生问题320余个。
建立物业行业党委统筹机制,整合4个党支部、27家会员单位资源,打破区域壁垒,实现技术共享、物资统筹。推行“书记项目”责任制,开展党员干部“一线蹲点”行动,组建23支党员先锋队深入社区,完成18个“红色物业”示范小区创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100余次,惠及居民约2.3万户。
实施“双百覆盖”工程,推动全区商品房小区业委会组建率、专业物业管理覆盖率均达100%。创新“1+N”帮扶机制,由区住建局房管中心党支部牵头,组织60家备案物业企业结对共建,培育3A级企业13家,带动行业年营收突破7.65亿元。针对23个重点小区实施“党员认领制”,2024年共开展安全生产、环境整治专项行动48次,整改问题4879项,信访案件同比下降42%。
开发“智慧物管”平台,集成报修投诉、费用缴纳等8大功能模块,实现90%服务事项“指尖办理”。建立“红黄牌”动态监管体系,通过日巡查、周督查、月晾晒,2024年累计发出警示单45张,整改率保持100%。创新“红黑榜”考评机制,将设施维护、环境保洁等12项指标纳入考核,并通过媒体公示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2024年,编印《物业管理标准化指导手册》等6套规范文本,开展专题培训32场次,覆盖从业人员8300余人。建立物业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多方代表每季度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发放调查问卷1.2万份,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3%。实施“美好家园”创建行动,15个小区获评市级示范,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点28个,新增智能安防设施136套。
创新“党建+信用”管理模式,将物业服务质量与企业信用评级挂钩,2024年累计为优质企业争取政策支持资金860万元。建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应急使用机制,简化审批流程至3个工作日,解决电梯故障、管道渗漏等紧急维修问题57件。通过“红色基金”募集社会资金320万元,完成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23处,惠及老年群体1500余人。
经过3年实践,“红色物业”品牌已形成“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的良性生态,推动物业管理从“简单粗放”向“精准服务”转型。下一步,区住建局将持续深化党建融合,以“智慧物业”建设为抓手,打造更多有温度、有品质的幸福家园样板,让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释放更强动能。
本报讯(通讯员 李娜娜)为提升城区道路通行品质,有效遏制路面病害发展,近日,区住建局园林处启动沥青路面灌缝专项养护行动,针对道路裂缝实施精准治理,着力打造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
本次专项行动按照“安全施工、清缝彻底、灌缝饱满、表面平整”的技术标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南山路、汇诚南路等7条主干道进行系统排查。经全面摸底,共发现需处置裂缝总长6452.6米,其中沥青路面裂缝5226.4米,混凝土路面裂缝1226.2米。养护团队采取分级分类处置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裂缝实施标准化灌缝作业。
据区住建局园林处技术人员介绍,路面裂缝作为道路病害的初始形态,若未及时处置极易引发次生病害。通过灌缝工艺可形成有效防水屏障,阻止地表水渗入基层,避免出现坑槽、网裂等结构性损坏。该技术不仅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2至3年,更可提升行车舒适度,降低车辆颠簸导致的磨损,实现“小投入、大收益”的养护成效。
下一步,区住建局园林处将持续加强道路动态监测,建立周期性养护机制,通过科学管养切实保障城市道路“血管”畅通,为市民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海宁市住建局来我区学习交流
金明家园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