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奉化

沈潇潇

朱熹(1130-1200),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历代钦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作为一位儒学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并提被尊称为朱子,又因赐谥“文”而称朱文公。朱熹曾在奉化讲学,后人还在其讲学处建了龙津馆(龙津书院),但他与奉化的关联还不止于此。

清光绪《奉化县志》学校卷载:“龙津书院,一名龙津馆,县东四里。宋乾道中,朱文公奉使至此,士人留延问道,遂立书院。”但经笔者考证,朱熹自绍兴二十七年(1157)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罢归,至淳熙五年(1178)任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21年间身无一官半职,不可能有乾道年间(1165-1171)的“奉使”之行;而光绪志古迹卷又载:“龙津馆,朱文公提举浙东常平,循行台温郡,泊舟龙津,长吏率诸生讲学之所。”记载与学校卷有异,但应该是准确的。

首先,时间准确。淳熙八年(1181)八月浙东大饥,因在南康救荒有方,朱熹被朝廷任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任内应对有力。因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唐之姻亲王淮所恨,在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他在此期间“奉使”循行至奉在情理之中。

其次,路径准确。朱熹为浙东赈灾而奔走于浙东各地,奉化是明州往来台温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从明州出发,由水路至奉化,在龙津(县江城区段)大桥铺泊舟上岸,沿陆上官路龙潭铺、尚田铺、双溪铺、方门铺、山隍铺、栅墟铺,方可进入台州西店驿(时宁海属台州)。

最后,接待规格也准确。朱熹以浙东提举之职循行辖地,沿途地方最高长官必亲自迎送,奉化也不例外。又因朱是理学大家,“长吏率诸生”邀其讲学也是水到渠成。长吏即最高长官,是谁?当是淳熙八年九月至次年四月间在任县令苏祁。

龙津馆或龙津书院是在朱熹来奉30年后,由嘉定四年至六年(1211-1213)在任县令冯多福所建,地点在“县东北四里,西市之东,惠政桥之西,临大溪侧”。至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改名为文公书院,后废。元贞年间(1295-1297),达鲁花赤等兴复于宝化山南麓,延松林乡鲒埼人任士林(1253—1309)为师。任为奉化硕儒,在他任教期间,是文公书院的高光时期。

光绪志记宝化山“一名玉几山,为县治学官之几案。俗传有樵夫入山,满目皆金宝,欲拾之,忽有神人仗剑而出,顷之不见”。任士林是朱熹理学和教育思想的笃行者,非常看重在文公书院任教之职,除作《重建文公书院记》,又作《宝麓赋》,其中咏曰:“忽宝麓其隆起兮,实枕雄乎一州。”时奉化已撤县升州,宝化山不高,任言其“雄乎一州”,我觉得其意在于:宝化山麓汇奉化“青青之彦俊,以游以息,以讲以习”的文公书院,是培养未来栋梁之才的高地。任以朱熹为榜样,在文公书院之后,又“讲道会稽,授徒钱塘,文日大以肆,近远求者无虚日”,后被荐为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元史》有“东南文章大家”、剡源榆林人戴表元传,传末提及“当表元时,有四明任士林者,亦以文章知名云。”戴表元挚友赵孟頫则称任之文“沉厚正大,一以理为主,不作庾语,棘人喉舌,而含蓄顿挫,使人读之而有余味,余敬之爱之”。

南宋名列“四明四先生”之首的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舒璘(1136-1199),是奉化广平乡(现舒家村)人,在思想学术上宗陆九渊,兼综朱熹、吕祖谦,著有《广平类稿》等,终成四明学派代表人物,宋宁宗赐谥“文靖”。舒璘为乾道八年进士,多地为官,在施政上积极追随朱熹,尤其重教,其中在朱熹老家徽州任教授间,徽州学风大振,宰相留正称其为“天下第一教官”。当年朱熹与吕祖谦讲学于婺,他徒步前往亲聆如醍醐灌顶,写书信告其家人曰:听朱吕论道,“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他又赞朱为“当世人杰,地步非吾侪所及”。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朱熹铁粉的味道。舒氏家族重教崇文,曾开办书塾(元代改广平书院),启迪后学。在南宋一代舒家村有30多人中进士,其中舒璘一家三代有六人为进士。堪称佳话的是舒璘的第一任岳父、松林乡白水(今岳林街道童桥村)人童大定是比他早24年的进士,且岳婿俩先后任徽州教授。与朱熹一样,奉化县学也建有文靖公祠,明理重教的舒璘可谓朱熹在奉化的化身。

据光绪志载,剡源沙隄(今沙堤村)人樊康之曾跟随朱熹游学,其子邦道、邦获受其熏陶而博通经史,被南宋重臣、著名文学家、奉裔鄞人楼钥赞为“连璧”。据《晦溪单氏宗谱》载,同时期有单钦辞官隐居于嵊县栖贤山(今属奉化明溪村)。单钦与朱熹友情笃深,有诗文来往。据传,朱熹还曾来看望单钦,所以单钦之子单庚金将村前溪流改名晦溪,以纪念朱熹(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晦溪改名传说,我觉得是后人附会,因为它既未见于其他地方文献典籍,且在早于单庚金出生那年的宋宝庆《四明志》中已有晦溪地名,但由此传说我们可感受到奉化后学对朱熹的无限追思。还有,岩头村人毛炳岳先生曾撰文称:岩头村旧有“岩溪书屋”门额,款署“晦庵”,是朱熹为浙东儒学提举出巡过境时所题。称朱熹任浙东儒学提举是张冠李戴,且历代县志和《剡源乡志》对各村私塾都一一详列,岩头村仅《剡源乡志》记有“文昌阁,为士人读书处”,而无岩溪书屋记载。即使有过岩溪书屋,但由朱熹题款,我想可与晦溪改名之传说作类似解读。

历代奉化县学设有朱文公祠,这是通例。令我意外的是,在朱熹逝世584年之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奉化人又在“县南五十里朱家弄”(今属莼湖街道朱张村)建起一座龙溪庙,以祀朱熹。

楼钥在《重建县学记》中曰:四明六邑,奉化为望,秀士尤多。元代邓文原《尊经阁记》亦曰:四明各县“文风之盛,必以奉川为称首”。我想,这与朱熹重教崇文的种子深植于奉化大地不无关系。

2025-01-07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93606.html 1 3 朱熹与奉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