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余家坝添新彩

徐国平

位于西坞街道金峨山西麓、金溪东畔的余家坝村,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该村《宗谱》记载,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954-959),有余姓祖先十府君偕戴、蒋两友人,游历金峨山,见其西麓奇峰林海、山明水秀,虽耕地面积不多,但不染尘嚣,可资耕读,遂来此定居。并告家人曰:“吾闻沃土之民逸,逸则生奢。废土之民劳,劳则思俭。吾愿尔曹勤而好文,垂裕后昆,不数传而瓜衍椒蕃,云礽迪大。”余姓自十府君始,至今已传至35代。刚定居时,十府君曾在村西北建坝筑堤,作为屏藩,名为“西门坝”,后人改称余家坝,其村名也由此而来。

余家坝村的先民遵从祖训,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从宋代起人才辈出,仕途顺遂。

由于余家坝村重视耕读文化,办有私塾,聘请有名望的塾师、西坞村二世祖秀才邬得可(又名德远)到私塾任职。邬得可重德敬业,悉心教授,深受村里人尊重。他经常往来于西坞与余家坝之间,途经盘龙山。看到盘龙山山清水秀,遂与余家坝此山林所有人协商有偿转让事宜。因邬得可品行高尚,很快协商成功。后来西坞村人丁兴旺,成为四明望族,传说与邬得可选这座山地有关。现在的余家坝与盘龙山有道路连接。盘龙山的传说,使西坞和余家坝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脉相连,也成了一段佳话。

余家坝村村民勤劳节俭,历史上在村东丘陵地带遍植桑茶果木,在村西北种植水稻。村内建有上南、山头、前堂等十六宅。《余氏宗谱》录有金水西环、金峨瑞雪、五岭浮云、燕窝侨松、狮岩修竹、棚桥垂虹、溪潭映月、泥塘东拱、永福晚钟、庆堂夕照等《余村十景诗》,咏赞余家坝古村。

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个位于“金溪五村”最北端的村子。昔日交通闭塞、筑坝防范的古村,如今村口就毗连宽广的S203省道。村界碑高耸的牌楼下是宽5米、中间蓝绿相间、用沥青铺就的环村公路,与金峨村相连。公路两旁绿草如茵,遍载青松桃李,间有亭台楼榭。抬头远眺,就是峰峦叠翠的金峨山。余家坝山林众多,除金峨山外,还有西山、东山。

进入村内,村道全是水泥路面,环境十分整洁。村内的民居老宅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但均焕然如新,别有一番悠悠韵致,看来该村近年来对民居和村容村貌进行过整治。站在上横溪的桥上,看到溪流一侧堤岸的砌石青苔斑驳,岸边古居旁的两株古老的香樟树,树干遒劲,如虬龙般凌空跨越在溪流上,树身上长满青苔,卷曲盘绕,但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弥漫着历史的韵味。另一侧是新砌的堤岸,有精美的花岗石栏杆、平整的道路和新潮的建筑装饰,还有一个时尚的休闲亭。这条溪流的两侧分别代表着传统和现代,颇有特色。据了解,这几年村里总投资2000万元,在对旧居进行改造的同时,利用村内空地和拆除旧房的土地置换,新建别墅式住房。已入住的村民有24户,正在建的别墅30套。又改造了长2.3公里的观音岭古道,可直登海拔633.4米的金峨山山顶,每年四五月间,可边登山边观赏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村里还建有文化礼堂、村史馆、老年食堂、农家书屋、健身房及与邻村相连的塑胶跑道等民生设施。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项目办公室就设在该村;现在村里的花卉产业以盆景制作为主,也很有特色,振兴乡村经济前景广阔。

现在不少农村的老年人多,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加现代元素,既为老年人营造熟悉、亲切、舒适的生活环境,又要使村里的年轻人能够留下来安居乐业,这是不少农村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余家坝村正在用心用情,着力书写好群众满意的发展经济和民生实事的答卷,使千年古村再添新彩。

2024-12-26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91744.html 1 3 千年古村余家坝添新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