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天空

原杰

近来又开始阅读天空。其实阅读只是一种雅称,说穿了是指对天发呆——看起来像是在阅读。即一个人在野外或蹲或倚或躺看天,有时目光移动,似在翻阅;有时两眼凝视,似在思考;更多时候两眼直勾勾盯着,似沉浸在某种幽深的意境中,全神贯注,回想?幻想?遐想?时间长的可达几个小时,短的也有几十分钟。此时身心放松、自由,感觉也十分惬意迷人。

据研究,发呆可帮助人们减轻疲劳,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因为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突然不愿意思考,使自己停滞在一个安静的氛围里,忘记一切,只剩单纯给大脑“充电”——放松、自由。同时,发呆的人会觉得发呆是一种享受。因为发呆的时候放开所有,不再有烦恼和忧愁,整个空间都属于自己,轻松、快乐。此外,发呆还能创造纯净的自我空间,而安静的冥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对于减少焦虑有着明显的作用……不管如何,发呆是一种状态,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每个人都有过,尽管姿势或有差别,但心境大同小异。

阅读天空始于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时在乡下,星期天上山砍柴砍累,或挑柴挑累时,便会抹把汗找水潭趴下大口喝水,可形容为“牛饮”,喝足后就随意躺在水潭边、山路旁,一边喘气,一边紧盯蓝天,看白云掠过树梢,一会儿已进入冥想状态;或者放学后来到田野上打猪草、牧牛羊、放风筝,见到鹰在空中洒脱地盘旋,风一阵一阵吹过,便情不自禁躺下来,口嚼细草,仰望天空;或者是在夏夜,仰天睡在刚吃过饭,滑腻腻还冒着油腻味的饭桌上,看满天星星眨呀眨,一会儿工夫就进入了混沌世界。

至于最优美最动人的阅读章节,无疑属于蓝天白云。儿时感觉天上的云变幻莫测,有牛、羊、鸡、猪、狗,有山、江、湖、树、花,有农人、战士、仙女、妖怪、菩萨等等,为此,我很想跃上云朵,看看山外乃至远方的世界。诚然,那天空湛蓝湛蓝的,无穷无尽,如同自己的思想;那白云洁白的,纤尘不染,恰如自己的感情。而云游的速度又特别慢,显得优哉游哉,这与希望快快长大的儿时心思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有时又觉得那云彩磨磨蹭蹭,漫无目标,这又与年少时渴望成功,却又前途不明之心境吻合,眼角不由湿润起来。

长大后,确切一点说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便极少对着天空发呆了。在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尽管偶尔也会在梦中见到彼时的情景,只不过画面是黑白的。有时外出旅游来到儿时的向往地,如北京、新疆、西藏等,也可能是旧地重游回到家乡,踯躅在打过柴、拗过笋的山脚下,会想起那时躺在草地上的姿势,想起口衔一枝狗尾巴草的样子,想起嚼出的满嘴苦涩的清香味儿。只不过不再发呆,而且一会儿便遗忘了,犹如过眼烟云,匆匆去做其他的事。

只是等到退休后,工作压力没了,生活节奏放缓了,悠闲的慢生活开始了,便又拾起大把时间用来阅读天空。尽管如今由于眼花加上污染,不少时候的天空看着灰茫茫的。与此相联,云彩也少了洁白、悠闲,大地一片繁忙、紧张。可一趟趟外出,几回回爬山,总有那么一两天感觉豁然开朗,可见到蓝天白云,可触摸绿水青山,可倾听风声鸟鸣,总之可邂逅珍藏的年少时的场景,便情不自禁凭着记忆,生硬而又熟练地模仿起那种对天发呆的姿势。

不过与年少时有所不同,如今的云彩熟悉而又陌生,她好像在春天放学归来的路上玩耍、在放暑假的晚上与小伙伴躲猫猫,在秋天的山上兴奋地采野果。更多时候,则感觉那云彩步履匆匆,是在赶路,一阵阵、一段段不停地走,疑似自己的生命历程,很快几十年便过去了。有时则感觉那云彩越飘越慢、越飘越重、越飘越远,最后总是眼睁睁看着它被暮色或者黑暗吞噬。

我知道,此时的云彩已疲惫不堪,拖着一条自己长长的生命影子。

2024-11-14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84610.html 1 3 阅读天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