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的艺术记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利华的丹青人生

记者 袁伟鑫 毛豪力

在奉化西郊一隅,隐藏着一间充满岁月痕迹与艺术气息的画室,这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国画家王利华的精神家园。每天一早,王利华便在画室用笔墨,开始他与故乡的对话。在他的画中,无论是巍峨的山峦,还是潺潺的溪流,亦或是街角的老树,海岛上的鹭鸟,都被赋予了生命与情感。如今,82岁的王利华依旧用画笔细腻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深情地描绘着奉化文化的多彩篇章。

从教师到画家的身份转变

1942年,王利华出生于奉化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2年,从奉化师范毕业后,他成了一名数学教师,在当时的城关二小任教。当时国家号召年轻人踊跃参军,王利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在陆军第81师炮兵部队担任测绘员。

在部队服役期间,王利华意外地接触到了绘画。起初,他只是作为战友的助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展现出了出众的绘画天赋。战友退伍后,他更是独自承担起了为部队绘制画像的重任。

1969年,王利华退伍回到奉化,原本要重回校园任教,但命运的推手再次将他引向了艺术的道路。他被调入文化馆工作,边工作边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

1973年,王利华参与了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工作。对考古工作一窍不通的他跟着专家学习,为大量出土文物绘图,闲暇时又在现场画工人像,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造型能力,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从河姆渡回来之后,王利华去了当时的浙江美院,进行了10个月的系统学习,对于各种绘画门类、技术的认知更加深刻和专业。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王利华的创作风格逐渐趋于成熟。当时,各地流行年画创作,在受邀参与年画创作期间,王利华向众多名师大家请教学习,开始专攻中国山水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年画作品不仅深受市场青睐,更为他在业界赢得了广泛赞誉。

文化事业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大地,奉化的文化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王利华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成了推动奉化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先后担任过奉化文化馆副馆长、奉化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奉化市文联主席。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化遗产,让奉化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他带领奉化布龙队伍,勇闯北京舞龙大赛,让九节奉化布龙在全国舞台大放光彩;他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经常去农村开办各种绘画培训班,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为奉化农民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利华在文物考古领域也有颇多建树。上世纪70年代末,白杜村在一次基建中意外发现一座东汉晚期砖室墓,有过河姆渡考古经验的王利华在向上级汇报后,当即开展抢救性发掘,成功出土一个青瓷罐,以及一块刻有“熹平四年六月”的墓砖。该青瓷罐的出土,将中国烧制成熟青瓷的历史往前推进了200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如今,东汉熹平四年绳索纹青瓷罐成了奉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艺术创作上,王利华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将山川、云雾、水流等自然景观的精髓融入画中,使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师法自然、注重写生的创作理念,使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奉化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作品充满了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他的《乡情奉化》《溪口墨韵》《甬城金名片——画说宁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画册,记录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笔墨丹青家乡情

虽然已是杖朝之年,但王利华依旧笔耕不辍。最近,他正在创作一幅关于溪口弥勒道场的巨幅国画,从江口塔山到四明溪口桕坑村的巨大空间,融入众多村庄、景点、寺庙,难度十分大。每天一早,他便在案头画画,一直到深夜甚至第二天凌晨。他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现溪口周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表达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他多次深入溪口进行实地考察和写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力求完美呈现溪口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

王利华用画笔记录时代、描绘生活、传承文化,画笔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表达着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这幅作品不仅是他对溪口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奉化文化发展的艺术记录。

2024-09-27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利华的丹青人生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76724.html 1 3 时代变迁的艺术记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