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波
本期三味文学沙龙,我们讨论了两部作品。一部是2020年《文学港》杂志“储吉旺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的科幻小说《心灵重镇》,一部是我们奉化作家沈潇潇老师刚刚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昔有少年》。从题材上讲,《心灵重镇》描绘的是人类的未来,《昔有少年》讲述的是消逝的过去,但放在文学的维度上看,这两部作品却有共通之处,都在构建人性和记忆。
《心灵重镇》的作者王棵是军旅作家出身,他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多棱镜一般冰冷而迷离的世界:因为自然环境被破坏,人类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最终沦为机器人的宠物。这个世界划分出机器人、宠物人和自然人三个阶层。宠物人被豢养、被精神控制,失去了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但依然逃不过孤独。自然人被筛选出聪明、善良、残暴、伪善、忍耐等不同特质,被关在不同的盒式牢笼里,像小白鼠一样被机器人研究。而占统治地位的机器人之间也并不平等,相反,他们也有鲜明而不可逾越的社会等级,还会因为感染情绪上的“病毒”而选择死亡。因缘巧合之下,宠物人阿七和由宠物人“沦为”自然人的四十,展开了一场冒险,在一个个房间里经历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性,而这切片一般的人性,共同组成了一座心灵的重镇。小说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机器人十三经历了一番梦幻泡影,仍然愿意冒着风险去领养阿七作为宠物人。也许这种对未知的好奇,恰恰是人性的最后一丝闪光。
沙龙上,文友们热烈讨论了《心灵重镇》的多重隐喻,并由此发散开去,讨论了科技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冲击。未来,婚姻制度将逐步瓦解,AI将满足人类情感的需求,人工智能最终将进化成为硅基生命……而生存能力处于劣势的人类会何去何从,是一个未知数。
长篇小说《昔有少年》全书共18万字,部分章节已在《雪窦山》季刊和《鄞州文学》上刊出。全书以宁波城乡为背景,讲述了1970年前后“堇城”少年的成长史,同时融入了宁波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时代风貌。小说的结构十分新颖,每个章节分为AB两个系列,A是线,B是与A横向关联的块,这也使得小说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容纳度。
沈潇潇老师介绍了《昔有少年》的创作背景。他采用散文式笔法,在文中融入了自己和同时代人的少年时光:熟悉的旧街巷,五花八门的游戏,流行的老歌曲,印象深刻的电影,周围人的命运遭遇……写作过程中,经常会由一个场景联想起另一个场景,不断勾连,不断涌现。他戏称这部小说的结构为“盒子式”,把不同的记忆装进相应的盒子里,一格一格填满。四五十年前的经历仍然像昨日一般清晰,萌动着青春和诗意。
《昔有少年》引用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的原声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这首歌对在座的年轻文友而言十分陌生。但沙龙结束,步行回家的路上,我用手机听了这首歌,一时间,轻快流畅的旋律充盈耳际,仿佛从旧时光里走来了一位步伐矫健的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