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背后的奉化人

柳满芬 许霖

钢笔,不仅是书写工具,还可以作为纪念品传递友谊交流感情,有时年轻人还会把它作为谈情说爱互赠的“信物”。同时,钢笔还承载着一种文化和情怀。1884年,美国人艾奇逊·沃特曼发明了钢笔,结束了欧洲人“翎管笔”(羽毛笔)的时代,开创了书写工具的新纪元。说起钢笔,不得不提起“英雄”金笔,它曾是风靡一时的国产名牌,承载着许多国人绕不开的记忆,而它的广为人知与奉化人周荆庭渊源颇深。

据《奉化市志》记载,周荆庭又名周井亭(1900—1966年),浙江奉化人。与众多的宁波帮成员一样,年少时的周荆庭来到上海谋生,先在一家碗店当学徒,出师后入职一家纸店当店员,后又进入一家文具店工作,通过在文具行业几年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24年,周荆庭与人合作在武汉开设文记纸号,后来又独自开办合兴文具社,从中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上海开埠以后,宁波人纷纷来上海创业和谋生。经过几代宁波人的拼搏和发展,“宁波帮”在上海的金融业和工商业等领域独占鳌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正值西学东渐,用钢笔代替毛笔写字成为一种流行。据《上海轻工业志》记载:十九世纪末,我国市场上的铅笔和自来水笔均为美、日等国垄断,五卅运动掀起了“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热潮,提振了发展民族制笔工业的信心。周荆庭感到当时中国市场的窘状,便有心创办自来水笔厂。为掌握制造技术与购置器材设备,周荆庭东渡日本考察,学得要领回国。1927年,周荆庭联手沈百年、竺芝珊等人投资1.5万元,在上海创办了合群自来水笔公司,周荆庭担任经理。1931年8月,周荆庭又与人合股创办华孚金笔厂,任厂长兼经理。

宁波帮商人都有一颗实业报国的热心。20世纪初期开始,宁波帮创造了一百多个近代中国工商业的“第一”。作为宁波帮商人中的一员,凭借着良好的信用和认真执着的性格,周荆庭的实业越做越大。1933年9月下旬,上海科学仪器馆因适应时势需要,决定扩充营业。周荆庭捕捉到巨大的商机,于是投入大量资本,不久即当选为上海科学仪器馆总经理。

1935年,华孚扩大规模,工人增至150人左右。在“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中,华孚的金笔得到众多国人的认可。1937年抗战前夕,华孚职工增到200余人,日产量达到70打。华孚金笔厂生产的新民牌金笔,价格较低,书写流畅,款式美观轻巧,深受学生的喜爱。1938年,华孚金笔厂的全部资产及股票均归周荆庭所有,成为周荆庭的独资企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孚金笔厂部分厂房被毁,工厂处于停工状态,不少职工被迫返乡。上海沦为“孤岛”后,周荆庭利用华孚金笔厂抢救出来的机器和原材料,租赁了租界里的上海科学馆三楼恢复钢笔的生产,职工也增加到70多人。不久,日军侵占租界,使上海的制笔工业又陷入了困境。抗战胜利后,中国制笔工业重新回归市场,内迁的企业也纷纷返沪,抗战期间引发的货源枯竭,恢复正常。周荆庭果断购买了三乐笔厂,并改华孚金笔厂为股份有限公司,职工达142人。1947年6月,周荆庭去美国考察制笔工艺,引进先进设备,华孚金笔厂成为中国笔业第一大厂,华孚金笔成为上海四大名笔之一。华孚金笔厂先后五次解散,但周荆庭始终没有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华孚金笔厂迎来了腾飞。1950年,周荆庭捐出巨款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1月,华孚金笔厂公私合营,周荆庭任技术副厂长,有70余家工厂并入华孚金笔厂。1955年,大同英雄金笔厂并入华孚金笔厂,英雄牌金笔也转入华孚金笔厂生产。1958年,笔厂员工提出了“英雄赶派克,为国争光”的口号,上海的一家电影制片厂为此还拍了一部当时闻名全国的电影《英雄赶派克》。上世纪60年代,派克公司还曾经专门派人来中国访问。英雄金笔,成为最早进入世界名牌行列的“中国制造”。

1966年8月25日,周荆庭在上海去世,享年66岁。同年10月,华孚金笔厂正式易名为英雄金笔厂。周荆庭能获得不俗的业绩,都是因为民族自强自立的使命感使然。他还曾一度担任奉化旅沪同乡会副会长,对家乡子弟就业多有照顾,在英雄金笔厂的员工中,以奉化人所占比例最大。

如今,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英雄”金笔的市场份额虽然被挤压。但是“英雄”金笔近百年的发展史,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英雄”自诞生之日起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书写着人生,描绘着生活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同时,“英雄”品牌的百年历史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2024-09-26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76591.html 1 3 “英雄”背后的奉化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