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热浪,摸清“家底”

炎日酷暑下的文物普查如火如荼

记者 赵雪雁 何腾涛

阳光炽热,热浪滚滚,我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队的队员们穿行于崇山峻岭、村镇街市之中,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摸清奉化文物资源“家底”。

8月12日上午,队员们早早出发,前往萧王庙街道开展实地调查作业。北斗定位仪记录地理位置信息,照相机拍摄文物细节,纸和笔记录文物保护情况……在位于萧王庙街道云溪村的云溪庙,队员们各自分工,对云溪庙进行现场勘测与记录。“云溪庙于2016年被评定为区级文保单位,是整体保存较好的清代庙宇建筑。庙中的木雕、石雕非常精美,同时充满了地方特色,兼具历史保护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场,奉化博物馆(文保所)副馆长、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张牵牛一边介绍基本情况,一边指挥大家有条不紊地开展普查工作。队员们取出采集终端、相机等设备,对文物点的名称、坐标位置、年代、保存状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

蝉鸣阵阵、热气蒸腾,烈日下,汗水很快浸湿队员们的衣衫,前胸后背印出一滩滩汗渍。但对于他们来说,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完成云溪庙的信息采集和登记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点位。

记者了解到,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范围是奉化区行政区划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对“三普”所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全面摸清文物资源的家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在萧王庙街道棠岙村东江自然村的村口,队员们停下脚步,对横架于溪流之上的碇步开启了测量、定位和记录工作。看似寻常的碇步也是文物吗?面对记者的困惑,张牵牛解答道:“据我们初步调查,东江碇步始建于清代,是最简易的桥梁形式。雨水多时,山区容易发生洪水冲垮桥梁,而嵌在河道中的碇步不容易被山洪冲垮,且建设成本低,是人们渡河行路的重要设施。”由于东江碇步为新发现、“三普”尚未登记的文物,队员们或立于碇步之上测量数据,或往来溪流两岸标注地理位置信息,或向附近村民了解历史,将东江碇步的空间位置、文物类别、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一一登记在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渐强,温度越来越高,由于户外工作防晒、防虫等需要,队员们大多穿着长裤和运动鞋,严实的衣着也导致他们前胸后背汗湿一片。“天气炎热,我们基本上凌晨五六点就出发了。一天要跑10多处甚至20多处点位,有时候文物地域分散,一天只能复核几处。结束后,还要对采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核对等……”队员王涛一边擦拭着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一边告诉记者。

据了解,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自2023年11月启动,2024年5月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将于2026年6月全部完成。无论是热浪灼人的酷暑,还是寒气逼人的严冬,山涧田野里的文物普查工作始终如火如荼。

2024-08-14 踏着热浪,摸清“家底”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69243.html 1 3 炎日酷暑下的文物普查如火如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