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朗读:一年级学生朗读教学的基点

邬静磊

朗读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养成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能够不断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规范他们的朗读尤为重要。

一、一年级新生朗读状态扫描

2023年10月,我对我校344名一年级新生进行了一次朗读能力的摸底调查:发音正确的占23.8%,能用恰当的语速朗读的占11.9%,能带上自己感受朗读的孩子仅占10.5%。可见,大部分一年级新生的朗读能力比较低。

二、一年级朗读目标之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在第一学段提出了“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那么一年级孩子的朗读具体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学会带上自己的感受朗读”,就是对一年级孩子朗读的规范要求。

三、一年级学生规范朗读的操作策略

如何引领学生走上正规的朗读之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操作:

(一)规范拼音,交给学生朗读之“拐杖”。每一个汉字都具有不同的声音,汉字的语音是极为丰富的。我们朗读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文字的,朗读首先应该做到字音正确、字正腔圆。汉语拼音是达成这一要求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必须借助的“拐杖”,为朗读奠定了语音基础。

(二)读好词语,奠定学生朗读之基础。词语是组成句子的最基本语素,从字到词的朗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在他们刚接触词语的起步阶段中,规范词语的朗读,让孩子在规范中寻找规律读好词语、掌握变调、把握节奏。

1.正确连读。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孩子拖腔拖调朗读占了93.7%,改变拖词、正确连读是提升朗读语速的关键所在。在第一次出现词语时,教师应该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教给孩子正确读词方法。如出现“马路、泥土”等词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马”和“路”、“泥”和“土”它们手牵着手是对好朋友,在喊它们名字的时候可不能把他们分开了,否则它们要伤心的。形象的教学让孩子们马上领悟到读词语应该连着读。

2.掌握变调。变调是学生朗读准确词语的难点之一。指导学生读好词语中的“轻声”“儿化音”“一”“不”的变调是读好词语的关键。在指导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中出现的内容做适当的拓展、训练,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规律、体系。

3.把握节奏。节奏就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为了让孩子把握朗读词语也应该有“强弱,长短”的现象,我们老师应该牢牢把握“识字”中出现的“词串”。 “词串”不是单纯地把词语简单地串连起来,而是抓住典型事物,把同一类型或描绘同一场景的事物集中起来。

(三)品味句子,提升学生朗读之能力

句子教学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给孩子正确朗读句子的方法,是一年级规范朗读中的重要任务。读好句子才能把握正确的语速、语调,为读好课文奠定基础。“读通、读好、读美”使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层层推进指导朗读使学生掌握了读句子的好方法,此时,朗读也就有了规范可依。

1.读通句子。新教材中课文篇幅长,而其中长句子在一年级的课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给学生的朗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要为孩子们铺设阶梯,教会孩子长句子的停顿技巧。如《自选商场》中“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是个长句子,学生一开始读不利索。于是,我首先带领孩子找一找这句话讲的是“谁”,接着找一找“从什么地方”,最后找一找“怎么样”。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确定停顿符号的位子。这时,孩子掌握的不单单是停顿的记号、停顿的方法,更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读好句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一年级要重在让学生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对于句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引读、分角色、接力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在读中领悟课文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积累读好句子的朗读方法。

3.读美句子。儿歌、童谣以其简洁易诵、童趣盎然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所以,当我们想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时就可以为孩子独辟蹊径——诗化句子。学生在这样的格式下,自然地随着伴奏音乐,有声有色地把句子的情韵朗读了出来。这样的朗读仿佛使在场的人进入了一个意境优美的“阳光世界”。

规范的朗读能成为孩子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的梯架,规范的朗读能成为孩子精神律动的音符。让我们从“此”开始带领孩子走上规范的朗读之路,让规范的朗读串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迅速提升。

作者系浙师大附属奉化锦溪小学教师

2024-08-08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68352.html 1 3 规范朗读:一年级学生朗读教学的基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