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荣华
近日,我在整理书柜时,发现还有几张放大了的7寸黑白老照片。这些照片已经放在这里整整十年,成为了送不出去的照片。照片是尚田乡校1956年小学毕业班合影照片。照片中共有29人,其中7位是校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全班毕业生仅有22人。
说起这张照片,我真的非常感谢老同学毛国良。10年前的某个深秋之夜,我在县江边散步,巧遇了毛国良,他告诉我,他在尚田乡校任教时,从学校的旧资料堆里发现了一张只有三四寸大小的、已经发黄了的1956年小学毕业班合影照片,于是将照片珍藏了起来。听他说完后,我十分高兴,这可是我们的一件“至宝”啊。看到照片后,我拼命寻找照片中的自己。经过仔细辨认,终于找到了那个个头矮小、挺着胸、戴着红领巾的我。照片中,我站在用凳子垫高的最后一排的右二位置。
第二天,我俩相约去照相馆,请师傅把老照片修复,并把它放大至七寸。第三天,我俩在照相馆拿到了这张修复后的老照片。看着照片,我和毛国良耐心回忆,慢慢排出了老同学的姓名,请照相馆师傅在照片的背面按序打出名单,再塑封,使之永久保存。随后,我俩合计后,愉快地踏上了寻找老同学之路。
寻找老同学之路的第一站就定在离母校不远的、如今的尚田街道尚一村和尚三村。午饭后,我俩乘坐209路公交车,到尚三村附近下车。下车后,我俩在一名热心村民的指点下,找到了胡姓男同学的家。他住的是两间小平房,大门紧闭着。邻居老人听完我们的来意后,与我们一同敲门叫醒了还在午睡的老同学。门虽然还未开,但听到里头的响动,不知为何,我的心突然怦怦地狂跳。我们这些老同学实在分别得太久太久了。
门慢慢打开了,我亲切地喊了一声老同学的名字。而他呢,眯着眼睛,定着神看了我俩一眼,也立即喊出了我俩的名字。我仔细看着他,发现他的腰有点弯了,脚也有点拐了。久别重逢的我们仨,聊了一个多小时。从聊天中,我知道了他有三个孩子,家庭生活过得还算可以。
“争取今生再相聚一次吧。”最后分别时,我忍不住哽咽了。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今年上半年,我在一名尚田乡亲的口中获悉,胡同学已于三年前“走了”。
那天下午,我俩还去了尚一村一位女同学家里。这位年龄比我大5岁的女同学还相当健康和健谈。这是我俩送照片的第一站,而后还有第二站、第三站……
老照片记录了当时的我们,圆了我余生之年再与少年同学“见面”的梦。真令人不敢相信,这张毕业照中的师生已“走了”三分之二,我茫然中感觉到这些留下的照片只能永久封存在我这儿,永远也送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