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成
现在要吃年糕都是买现成的,从前,所吃的年糕多是手工年糕。做手工年糕可是件重要活计。
家庭做手工年糕的第一道工序是选好米料,多年的经验证明以20%的糯米与80%的粳米配比成年糕米最恰当。如果糯米多了,年糕会太软,吃起来黏牙;如果粳米多了,年糕会太硬,吃起来不柔软。第二道工序是浸米,是将配比好的米料浸泡在陶缸里,一般要浸泡半个月左右,使米粒充分吸收水分,膨胀至极点。第三道工序是淋米,将已经胀泡得发酸的年糕米倒到竹箩中,挑到河边去冲淋,一边用水冲,一边摇动竹箩,直至发着酸味的米浆水被彻底冲洗干净。第四道工序是碾米成粉,将洗净晾干的年糕米挑到村里的碾子间,倒入圆形石槽中,由牛拉着圆饼状的巨大石碾将米压碾成米粉,再用米筛筛过,筛剩的粗粉粒再反复碾,直至全部碾成合格的米粉。第五道工序是搓粉,即在米粉中加入适量的水,双手搓粉,使之成为湿度适中的米粉。
接着是蒸年糕粉。家灶中的尺八大镬上放着竹制的蒸笼,蒸笼下沸水翻滚,蒸气弥漫,蒸笼上罩着圆锥形的铺着丝瓜络的蒸栅,打湿的蒸笼布盖在蒸栅上,将年糕粉倒在蒸栅后盖上蒸笼盖,这叫上蒸。当蒸气穿蒸笼时,标志着年糕粉已经蒸熟,可以搡成年糕了。
关键的搡年糕开始,又称打年糕、捣年糕,是一项很费体力的辛苦活。每个聚居的大阊门内一般都有一口捣臼,主要用途是搡艾馍团、米鸭蛋、年糕之用。揩洗干净的捣臼旁已站着左邻右舍的男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在力量上一较高低。其中熟练者首先出场,他对着刚倒入的一蒸笼熟年糕粉,抡起捣杵,合着翻臼者的节拍一阵猛捣,几十捣下来立刻上气不接下气。旁边年轻的见了马上接手,一阵快节奏捣搡后也憋得脸色通红,于是别人再接手,几番下来,熟年糕粉已弹性十足,可送上桌板定形了。
头臼一大团熟年糕粉到桌板,先做成猪头和元宝等吉祥物,也有人摘一小团熟年糕放入口中率先品尝起来,以肯定质量,其余都被众人搓成长条,经刻有花纹的年糕板一压便是成品年糕了。年糕稍凉后就码成一个个横竖交叉的方堆,七天后拆散凉透的码堆,浸入盛有水的年糕缸内长久保存。
年糕喻意年年高升,既可当点心又能当主食,如糖炒年糕、苔菜年糕、菜炒年糕、年糕汤饭等,都可即取即做,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