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达
良善一直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也正是如此,突发性社会事件的发生总会第一时间触动我们的神经,而社交网络的兴起为这种共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回想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无数网友自发在网上哀悼、怀念;2021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溘然长逝,万千群众纷纷参与网络追思。这些行为也印证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良善品格。
但当网络悼念之风吹进现实,一些衍生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5月10日,江苏南通一辆大巴与渣土车碰撞,造成一名女童身亡,在大家纷纷留言表达惋惜之余,也有网友通过网络下单的方式,委托外卖小哥到交通事故发生地或女童所在殡仪馆献上鲜花和祭品。但随着订单的疯涨,对当地的交通和现场秩序的维护造成了压力,更有甚者利用网友的善良大肆敛财。而且令人担忧的是,当悲伤的情绪找不到出口时,伴随着信息茧房的不断发酵会掀起一股新的网暴风潮。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行善是立身之本,在善的牵引下,社会的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但在行善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获取的信息加以辨认,让善心汇聚,引导社会往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