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怡宁 毛豪力
记者 袁伟鑫
在奉化的很多公园里,总有不少爱鸟人士用光影捕捉“空中精灵”的优雅身影。前不久,记者跟随鸟类摄影爱好者,来到仁湖公园“拍鸟”。
张海平是一位摄影爱好者,鸟类是他日常拍得最多的题材。每天早上,一套摄影器材,一身轻便着装,再带上干粮,这便是张海平退休生活的标配。感受过晨光熹微的迷人,领略过暮光四合的美妙,趴过草坪,爬过高山,用镜头追逐鸟儿翱翔栖息的足迹,几年来记录下了三四十种鸟类的身影。
近日清晨,记者跟随张海平来到仁湖公园后山。在蹲守的过程中,张海平时刻保持警觉,耐心等待鸟儿出现的最佳时机。当一只小雀出现在视野范围内,只见张海平迅速调整相机参数,包括快门速度、光圈大小和对焦距离,以便捕捉到清晰生动的瞬间。缓慢而细微的动作是捕捉到动人镜头的前提,张海平放慢了脚步、平缓了呼吸,手起手落,一张“小鸟驻足假山”的照片定格在取景框里。
张海平从年轻时起便对摄影情有独钟。随着摄影技术的精进,张海平开始用镜头定格“空中精灵”的不同状态,多年来,他在与鸟类一次次的接触中,也渐渐了解了鸟儿的习性。“譬如鸟儿不喜过于艳丽的色彩,故而在着装方面需要注意;譬如鸟儿易被惊动,不能一下子走得太近,要慢慢靠近用步子试探,然后按下快门。”张海平向记者讲述拍鸟技巧。
常有人说,拍摄鸟类是浪漫的,实则不然,不同的鸟儿有不同的癖好,“拍鸟”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的过程。与静物拍摄不同,你无法预测鸟儿下一步的动作,也无法人为摆动调整姿态。“一整天下来没拍到满意的照片是常态。”张海平坦言道,但这也正是鸟类摄影的魅力,让人乐在其中。午后,张海平便在荷塘旁的廊亭里架起相机蹲守,直到傍晚翠鸟出来觅食,才捕捉到翠鸟捕食河虾的精彩瞬间。“一直盯着全心全意去拍摄,那么多个小时根本不觉得累,能抓拍到一些精彩瞬间特别兴奋。”张海平说。
“只要拍摄过的鸟,我都很熟悉,下次看到也能一眼认出来是什么鸟。”谈到拍鸟,张海平满脸的兴奋溢于言表,他说,拍鸟首先要了解每种鸟的外形特点,每种鸟不同时节羽毛生长的特点及飞翔、觅食时的动作细节都有差别,同时还需要摸清每种鸟活动的规律,才能抓拍到好的画面,这些都要求他不断地学习和记录,并及时更新自己的“鸟库”。张海平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保存的“鸟库”照片,并表示在闲时会查阅各种鸟类的视频和图片资料。
最初拍鸟是源于内心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张海平看来,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更是最好的“评审员”。随着与各种鸟类不期而遇的机会,张海平也真实感受到了奉化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好。
鸟儿已经成为张海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喜欢鸟,更喜欢美丽的大自然。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共建和谐自然。”张海平说。
在一声声快门声中,定格的不仅是鸟,更是美丽生态的精彩瞬间,那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正在精彩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