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亲子关系,赢在真诚、共情和聆听。父母需要与孩子对话,而不是训话;需要回应,而不是过度反应。在教育中,我们该做到经常和孩子交谈,关注他,让他变得积极向上。那么在亲子沟通中,父母该如何去关注孩子如何沟通呢?
孩子的“兴趣”要谈
有的孩子喜欢看书、打球,有的孩子喜欢昆虫、爱写小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孩子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就是他最好的自驱力来源,因为他有了兴趣,才会去拼搏。所以,当有一天孩子和你说他喜欢一样东西时,千万不要“功利”地去否决,而是做这三件事:一是去观察,看看孩子是三分钟热度还是内心热爱,从中激发孩子的天性;二是去尊重,不要因为“对学习无用”去阻止,给孩子一点热爱,让他充满生命力;三是去支持,父母从各方面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赛道,并且做他身后坚定的支持者。
孩子的“烦恼”要谈
其实每个孩子都天生依赖父母,但是这种“依赖”通常会被父母亲手“切断”。比如当孩子向你求助说:“我最近有点失眠,我压力很大。”这时候,他是有沟通意愿的。可是,有些父母会这样回应:“小孩子哪里来的失眠,学习能让你有多大压力。”这话一出,只会让孩子觉得:我鼓起勇气跟你说这些烦恼,不仅没得到安慰,反倒都是我的问题,说出来也没有用。被忽视的孩子,会慢慢关闭心门。在亲子沟通中,父母角色是:倾听者、理解者、共情者、引导者。每个父母都要做孩子的“垃圾桶”,随时可以接纳孩子发泄情绪,倾诉烦恼,给足孩子安全感与方向感。
孩子的“人际交往”要谈
社交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可以预示他的未来。但是,很多父母总会在孩子的社交上犯一个错误:指手画脚、粗暴干预,实际上这样会造成孩子逆反。教会孩子“正确社交”是父母的必修课,有教育家总结了几个交友规则,父母应该提早告诉孩子:别人帮助了你,记得说声“谢谢”;给别人添麻烦及时道歉;没有经过别人允许,不擅自拿别人东西;拒绝那些让你不舒服的请求;不用讨好的方式结交朋友;不替坏人保守秘密;被人“口头攻击”,也要学会还击;保持自信,去吸引优秀的人。
避免和孩子“翻旧账”
很多父母一教训孩子就会“旧事重提”,以为这是教育。其实给孩子的是:不信任、挑剔、否定,眼里只能看到孩子的错误,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曾有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不停翻旧账会让孩子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当父母总是把孩子定义成一个不好的形象,“懒”“不努力”“总犯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朝着被定义的形象靠拢,逐渐变成一个这样的人。“翻旧账”就是批评,会让孩子感觉“不被爱”,最终形成性格缺陷。
避免侵犯孩子的“隐私”
很多父母都会不自觉地侵犯孩子的隐私:偷看日记、安监控、查手机等,殊不知,这些行为是对孩子莫大的伤害。英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认为: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权的重视,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包括成年期,如果你觉得隐私对自己很重要,那么它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父母。如果父母随意与孩子谈论隐私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心理,包括恐惧、信任感缺失、自尊感降低。不管孩子几岁,他们都有保护自己隐私的需求,这是孩子的安全感与独立性的起点。父母都要学会尊重孩子,在进入孩子房间之前,要得到他的允许再进入;不要随意翻阅孩子的书包、日记、抽屉;无意间发现孩子的秘密时,不要随意质问,要等到孩子愿意和你说,否则就要无视。父母要充分地给孩子信任感,把孩子当成“大人”去看待,给予他们处事与成长的空间。
避免和孩子谈“压力”
有人说过:父母对世界的态度,就是孩子对世界的态度。负能量的父母,给孩子的就是一场精神绞杀。一旦父母将压力传递给孩子,就不断在消耗孩子的能量,让孩子变得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有钱、有权、社会地位和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温暖的家。不抱怨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也才能让孩子快乐和自信。所以,千万别和孩子抱怨,每个孩子都需要正能量去爱这个世界。
每个父母都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依靠,我们就要给孩子需要的关爱与关注,而不要用自以为是去伤害他。你要相信,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其实是你人生的一道光芒,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而父母就是他的唯一的“光源”。
区疾控中心 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