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杰
记得有一次外出,一位同行朋友指着车窗外说,旅途中随便找个地方停下来看看,风光都要比目的地好!对此自己深有同感。诚然,现在国内很多景点一经开发,必是人头攒动;而且景点本身也多多少少会被破坏,让人腾不出空间和心境来欣赏。路上风景则没有这样的欠缺与遗憾,而且还会时不时带来意外和惊喜,发现属于你自己一个人的风景。如我在深秋傍晚的神农架深处,与一个晶莹静默的童话世界擦肩而过;在早春清晨的九华山溪边,同一个烟雾掩眏的桃花源相遇。几年前的贵州丹寨行尤其让人难忘。
由在贵州丹寨挂职的一位同志组织,我们十几位人员去考察。下午在贵阳机场下飞机后乘上了旅游车,直奔丹寨。那位挂职的同志很肯定地说,最多两个小时便可到了,各位尽可以聊天、唱歌,一时车厢里热闹起来。可大概半个多小时后,车子开始摇晃。那位聊兴正浓的带队同志感到奇怪,说我每次乘车都是四平八稳的,今天怎么会摇摇晃晃。便问驾驶员几个小时可到?驾驶员回答要五个小时。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恍然大悟——怪不得外面看不到隧道和高架桥,原来驾驶员为省高速路费用,走的是省道老路!随着山路弯弯绕绕,颠簸越来越严重,车厢里一惊一乍的。只有我默不作声,因为已开始被车窗外的景色吸引。
贵阳市郊外,到处是建设工地和白色的蔬菜种植大棚,这与其他大城市没有太大区别。可当车进入山区后,山势变得险峻起来。这里属喀斯特地貌,土薄石多,山上的植被少,没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可山石突兀奇异,与我们宁波的山貌迥异,给人强烈的刺激。同样给人刺激的,还有那些撒落在山野的陌生村庄。
印象深刻的第一个镜头,出现在车行一个小时后,拐过山脚看到的一处农家小院。老的省道全国差不多,大多由原来的土路改建,也就是贴着村庄走,或者直接穿村而过。因而,车经过时旁边小村的情况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三间茅草房,东首还有一间更小的泥屋,该是放农具什么的。红砖与黄泥垒起来的墙,条木窗,灰扑扑的看得出已很有一些年份。这座苗家小院就静静地矗立在小山的南坡上,四周是青翠的果树。
同样的苗家小院,我在深圳的中华民俗风情园里看到过,而且比这里的要新,质量也更好,可只有这里吸引了我,更确切地说是打动了我。这里的房子看得出岁月年龄,摸得出生命热度,完全是原始自然的——呈现生活的原样。
在路上,还不时与去干活的农民相遇,或夫妻双双,或背着小孩,或牵牛赶羊,或扛着农具。那些上学(或放学)的孩子最调皮,三五成群,一边或说笑、或打骂,一边嘴里忙着嚼东西,看到有车过来,还不忘做一个鬼脸。当然,如果往远处看,一直连绵起伏的山野,那么农民劳作的场景,牛羊吃草的场景,云和风经过的场景,总之是原始的场景、新鲜的场景、自然不设防的生活场景,一幕幕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油然想起不久前读到的一位诗人题为《我的村庄》里的诗句:“我的村庄呀/诗质的泡桐挂满阳光/落到平原上便撒豆成金//母亲走了/谁还在秋后的庄稼地里/一粒粒拾起散落的渴望。”
而此行最难忘和激动的场景,发生在车行四个小时后、快接近丹寨时。当车在绕过又一个大山弯后,眼前忽然开阔起来:那是一个较大的盆地,一条南北流向的河,上面横跨一座长约五六十米、高不足半米的石阶桥。清澈的溪水在上游是平稳的,流经这些石阶缝时则变成白色的瀑布、飞溅的水花,并发出哗哗的声音。背着书包的孩子就从上面一步一步踩过去、跳过去,虽然他们的动作很熟练,但还是让人禁不住为他们捏把汗……河对面是一个大概有几百户人家的村子,房子已老旧。靠河这边有几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大树下面横着河埠头,也由青石砌成,上下分三到四级,长约十几米。村妇们蹲在光滑的石阶上或洗菜、淘米,或清洗农具,或用力搓衣,隐隐约约可听到已久违的捣杵声、嬉笑声。而夕阳的光辉便洒在过桥的小孩身上,洒在洗涤女汗涔涔的红脸上,洒在炊烟袅袅的村庄上,古朴温暖而又宁静安详!
路上风景!为什么会让人这样心情激动,印象深刻?一方面大概是其主要景点如黄果树大瀑布和苗寨民俗风情等,即使不去实地旅游,也早已为我们所熟知——在电视、画报、网络上不知看到过多少次。而路上风景却不一样——由于是第一次看到,就会产生新奇感,尤其是那一种不设防的原始状态,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安详氛围,怎不会让久居高楼大厦、被雾霾逼迫的城里人望眼欲穿、心驰神往!
当我从凝望中回过头来,却发现由于一路颠簸,车上的其他人大多昏昏欲睡,已听不见埋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