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技能是劳动者的立身之基,是产业(行业)、企业的立业之本。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必须高度重视技能,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带动劳动生产率提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促进共同富裕。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任务目标。近期,浙江省出台了行动方案,争取在2026年建成职工技能建功最强省,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确定了时间表。
技能是中华老字号传统企业的传家宝。茅台、冠生园、杏花楼、全聚德等百年老厂(店)历久弥新、长盛不衰,靠的就是世代传承的技艺、产品和服务,因为有精湛的技艺、优质的产品,这些老字号品牌长期来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在满足群众需求,促进消费,传承和展现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奉化的服装、机械、食品等产业和新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以来也十分重视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营造“尊匠崇技”的氛围,健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机制,不仅通过定向职业技术教育,工厂实习、“师带徒”帮教,企业继续教育,而且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通过比武竞赛、选树典型,拓宽晋升通道,持续做好技能人才评审、认定、晋升、奖励工作,促进员工不断提高技能、成长成才。
服装产业是奉化的传统产业,“红帮裁缝”以百年的匠心和精湛的技艺“妆天下”。当年,奉化服装企业初创时,大多经历过手工缝制的过程。从衣片上打线钉标志算起,直到成衣,一件西服的手工缝制工序多达230多道。单是各个部位的针法,就有扎针、顶针、拱针等13种之多。当时从上海等地回老家任教的退休老师傅手把手指导工人学习这些技能,带出了一批勤奋好学、技艺精湛的徒弟。以后逐步引进先进设备,服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当今,罗蒙、爱伊美、长隆、丹盈、艾盛、千虹等52家规上服装企业继承“红帮”基因,结合现代科技元素,正在续写时尚新篇。重视技能,追求完美、推陈出新是这些企业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从面辅料的选择、裁剪的精确度、缝制的工艺上都力求精益求精。虽然现代服装制作应用数据驱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离不开员工的匠心精神和技能。一次我与罗蒙集团董事长盛静生座谈时他说,罗蒙每年定制的100多万套西装,回收率不超过1%,靠的就是“红帮”文化的精髓——重视技能,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追求完美,这样才能打造出优质产品。
气动产业是奉化的优势支柱产业。现有气动元件生产企业31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5家,从业人员1.5万人。建立了国家气动产品检测中心和10余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为核心的科技研发体系,成为国家气动元件产业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区气动产业开始起步发展,从小到大,从几家到几十家、几百家,成为支柱产业集群。亚德客公司落户奉化,更为奉化气动产业树立了标杆,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高中低产品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这些企业能稳健、快速发展,除了全面实施“品牌发展、创新发展、集群发展”三大战略,加大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技改投入外,还高度重视员工的技能培养、激励和成长。亚德客、索诺、佳尔灵、星宇等气动骨干企业都通过岗位技能提升,固本培元,强筋壮骨。这些公司负责人说,解决生产上的“卡脖子”问题,既需要实验室里科技攻关的顶尖人才,更需要流水线上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增加技能人才的薪酬,让技能人才的口袋更鼓,职业发展通道更畅通,让他们既有上升通道,又有政治荣誉、社会地位。如佳尔灵公司经常组织员工学习“阳明心学”,提升员工的心灵品质,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对以师带徒成效明显的高技能人才,公司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津贴。
崇尚技能、施展技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除了工厂企业通过推进技能型建设,达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特别是技能人才增收”外,对个体劳动者增收致富也发挥了显著作用。到目前为止,奉化共有79项非遗项目,其中有传统美食、手工工艺等,如千层饼、牛肉干面、生煎包子、米豆腐等美食,不仅深受本地消费者青睐,还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品尝。奉化布龙、风筝、古法制砖、造纸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以打造共富工坊的形式,与乡村旅游结合,为农村振兴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创建技能型社会,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我区现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工贸旅游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200多人。区总工会按照“基层点单、工会下单、导师送单”的模式,邀请各级工匠、技术能手入企开展技能培训,共进行培训158期,年均培训3万多人次,同时,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破解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为进一步唤起个人和企业成为技能型社会建设主体的内驱力和持久力,区总工会搭建“共比共进”提升平台,举办区级技能比赛,承办省市级技能比武,遴选“浙江工匠”“宁波工匠”“凤麓工匠”。秉航、协诚、海威、松科等10余家企业也通过技能培训、比武等形式助力提高员工技能。溪口气动行业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一人一档”工匠码,形成领航、孵化、晋升、帮带为一体的“15分钟服务工匠圈”。
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合力,建立技能价值激励机制,为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提供住房保障、租房购房补贴、子女优先入学等优惠政策,并建立企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股权激励以及各种奖励制度,吸引更多技能人才在奉化落户,促进现有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更畅通。
据区人力社保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1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40%,其中高技能人才5.4万人,占技能人才的33.7%。但是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劳动者职业能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一些领域和产业仍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据有关部门数据反映,每年需要5000名技能人才和2500名高技能人才,支撑产业的技能型人才缺口约在15%以上。
全面推进区域技能型社会建设,必须进一步构建技能培育体系,高质量打造“大国工匠”金名片,健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全方位、全链条培养体系;必须进一步构建技能创富体系,将“增技、增效、增收”三者紧密衔接,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构建技能生态体系,高水平营造“崇尚技能”新氛围,转变就业观念,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鼓励创建更多技能型企业、打造奉化先进制造业基地,聚合各类致富力量,促进加快共同富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