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班级秀

美好印记

鄞州新蓝青学校501班

当五星红旗在街头巷尾冉冉升起,鲜红的旗帜迎着风舒展,连路过的人们都忍不住驻足凝望,眼里满是欢喜;当欢笑声裹着桂花香飘满大街小巷,挂着彩灯的商铺、飘着彩球的广场格外热闹。我们又一次在国庆的暖阳里,把这些美好一一珍藏,收获了满程的快乐与难忘。

指导老师 徐春蕾

炭火里的小幸福

周诗霖(证号2513022)

假期的日子像装糖的玻璃罐,有甜滋滋的快乐,也有小失落的瞬间,最让我记挂的,是那次露营烧烤——天虽热得鼻尖冒汗,快乐却藏在每缕肉香里,连时间都似放慢脚步,又暖又难忘。

清晨睁眼,阳光隔窗“扑”进来,把楼下草地晒得金灿灿,树梢小鸟叽叽喳喳,像在催:“快出发呀,要去烧烤啦!”一束阳光落在脸上,暖融融的,既像弟弟偷偷举手电照我,又像老家爷爷唤醒田里麦子。我一下蹦起来,满脑子都是晚上的肉串。

等天渐暗,炭火“噼啪”燃起来,红彤彤的火苗舔着铁架。爸爸放上肉串,“滋滋”声即刻飘来,肉香裹着炭火暖意,一下勾得我肚子“咕噜”叫。我拉着哥哥坐在木板桌旁,看爸妈和叔叔阿姨围坐说笑,有人往肉串撒辣椒粉,红色粉末轻飘,连风里都带香辣味。

没多久,牛眼肉就烤好了!油珠在肉上滚,亮晶晶的。我盯着直咽口水,肚子叫得更响,逗得爸爸直笑。咬第一口时,我嘀咕“有点淡”,赶紧抓过黑胡椒罐撒点,再嚼——鲜嫩肉汁在嘴里散开,外皮带点焦香,里面的肉软乎乎的。我边嚼边喊:“太好吃啦!比家里做的香十倍!”

刚咽完最后一块牛眼肉,周爸爸就端来一盘口蘑,圆滚滚的,还冒热气。我急着尝,一口咬下,“哇!”鲜美汤汁在嘴里炸开,差点烫到舌头。妈妈赶紧递纸巾,笑着说:“慢点儿,没人跟你抢,小心烫嘴!”

之后的美食像变魔术般端上桌:翠绿的芦笋咬着脆生,裹着炭火香;西兰花吸满酱汁,一点不寡淡;香煎三文鱼外酥里嫩,蘸点柠檬汁,鲜得人眯眼;还有宁波特色美食咸齑年糕汤,一口汤喝下去,简直鲜掉眉毛。

回家路上,我坐在车里回味,连指尖都似沾着肉香。虽那天热得换了两件小背心,可炭火温度、美食香味,还有一家人说说笑笑的样子,都成了假期最甜的小幸福。真希望下次,还能来一场这样的烧烤!

乡村

沈欣悦(证号2513031)

乡村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正值秋季,田里的水稻金灿灿的,稻穗随着微风舞动。一群鸟从天空飞过,喳喳地议论着什么,水稻就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生怕落下什么。风也来凑热闹,一会儿跟鸟儿讲讲悄悄话,一会儿又给稻穗带来凉意。一阵笑声从不远处传来,仔细一瞧,是稻田的主人来巡视了,所有“人”立马停下动作,严肃对待。

而在一旁的田地里,也发生着一些美好的事呢!小猫懒洋洋地躺在蔬菜旁晒太阳,小狗在田地中快乐地追蝴蝶。刚出生不久的小黄鸭好奇地啄一下这个,弄一下那个。树上的斑鸠不停地叫唤,母鸡在窝里孵着小鸡。而甲鱼,正在水里优哉游哉地泡澡呢。

秋季无疑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南瓜挺着大肚子在地上打滚;橘子用橙红的外表装饰枝头;石榴里的小果粒给我们带来惊喜;红薯用甜美的口感满足我们舌尖的期待。

虽然到了秋季,但天气还是很炎热,好在乡村有水井。一个古朴的石头台子上有个小把手,轻轻按一按,就会流出清澈又凉爽的井水,在院子里用井水打一场水仗,那滋味可比吃冰棒还爽快呢。热了,就用它来冲一冲腿,全身一下子都充满了凉意。

乡村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真想天天待在这。

国庆游宁海

王若涵(证号2580813)

国庆假期第一天,太阳刚爬上窗台,妈妈的车已载着我们飞奔在高速上。窗外高楼渐变成一片片金黄稻田,我知道,离外婆家——宁海,越来越近了。

“你们回来啦!”外婆系着印有小鱼的围裙,站在爬满牵牛花的老屋门前。厨房飘来香味,我像被施了魔法般飞奔过去。餐桌上,蛏子像穿白裙的胖娃娃;青蟹举着大红钳子,似在敬礼;还有银光闪闪的带鱼、开了口的蛤蜊……我夹起一个蛏子放进嘴,哇!大海的味道在舌尖跳舞,鲜得我眉毛都要飞起来!

第二天,妈妈带我们去伍山石窟。一路上,桂花香像小精灵钻进鼻孔。

走进石窟,我惊得张大嘴巴——这哪里是山,分明是巨人用斧劈出的神奇世界!洞连洞、洞套洞,阳光从头顶洒落,照在千年石壁上。妈妈说,这些石壁都是古代工匠一锤一凿挖成的。奔到最高处,整片山海在脚下铺开:远处稻田像金色棋盘,更远处大海闪着碎银光。妈妈递来祈福牌,让我写心愿。我想了想,工工整整写下:希望每年国庆都能回宁海,吃外婆做的海鲜,爬会讲故事的石窟。

游雁荡山

郑皓元(证号2513038)

雁荡者,三山之一也,以景美著称。

古人云:“不游雁荡是虚生。”其言真伪,观其景便知。

农历八月十三,吾与父母赴温州,游雁荡山。

步入灵峰景区,先见并立双巨峰,曰“合掌峰”,似如来巨手伏地合十,五指清晰;又若五指巨峰压悟空于下,僧救之即裂。

前行数步,见木牌指一寺,名“真际”。家父问:“往此寺一游何如?”家母与余颔首同往。将入寺,见草坪如茵,草畔有菜园。母指点曰:“此玉米,此番薯,此水稻……”吾忽忆《水浒》中鲁达管菜园事,不知旁有无张三、李四之流?若有,会否偷园中蔬果?思忖间已入寺,方知此乃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始建于宋,民国重建,2018年再修,低调优雅,为香客游人必至之地。

出寺折返,又见一牌书“北斗洞”,乃道观古迹,甚为美观,上刻八仙,下列诸仙,吾等依次拜别。出观后,入合掌峰两峰之间,此为观音洞,洞内观音无数,故得此名,另有众人喜爱之斗战圣佛齐天大圣像。

再往回走,见左右山峰形态各异:或如睡美人,或如牧童放牛,或如大象饮水……奇峰怪石林立,吾与父母皆叹大自然鬼斧神工。

次日,吾与父母往观大龙湫。湫者,水潭也,由水流冲击而成。未至其处,先闻水声,荡荡如爆竹轰鸣。再进,见素白长带自天而降,此即大龙湫瀑布。瀑高百九十余米,有“天下第一瀑”之誉,与贵州黄果树、黄河壶口、黑龙江吊水楼瀑布并称中国四大瀑布。阳光照于瀑面,周遭映出七色彩虹,壮哉美哉,令吾等流连忘返。

古人云:“不游雁荡是虚生。”古人诚不欺我也。

烧草木灰

董钧承(证号2513030)

秋日的阳光斜照在自家小院,我蹲在墙角翻动堆积的枯枝枯叶。这些植物残骸,在农人眼中却是土地的营养胶囊。烧草木灰,这个延续千年的农耕智慧,正随着城市化逐渐淡出日常。每当点燃第一簇火苗,看着青烟袅袅升起,总有种与土地对话的仪式感。

烧草木灰时,需要精准掌握火候。先用棍子将枯木和枯叶堆成圆锥形,把引火纸点燃,点燃后需不断用铁锹翻动。火苗从橘红转为暗蓝时,便到了关键阶段——此时要控制火势缓慢燃烧,确保植物纤维完全转化为灰白色粉末而不结成硬块。妈妈曾教我观察烟色:浓烟转淡时,正是草木灰最肥美的时刻。

这些看似普通的灰烬中虽暗藏着自然中的魔法公式:钾元能促进果实甜度,磷成分增强根系活力,钙质能中和土壤酸性。去年将草木灰混进菜畦后,南瓜的个头比往年大了一圈,表皮泛着健康的青绿色。这种天然肥料不会像化肥那样破坏土壤结构,反而能改善板结,让蚯蚓重新在土里安家。

蹲在冷却的灰堆旁,指尖触碰那些还有余温的颗粒,突然理解祖先为什么视灰为土之精。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如今阳台种植的都市农耕,草木灰还是人与土地的朴素媒介。

颐和园

郑楚熙(证号2580812)

期盼已久的国庆假期至,我乘飞机抵京,心中唯有一念:必游颐和园。今日,终得踏入其大门!

石制屋顶四角微翘,几只屋脊兽整齐排列,房檐下精美花纹间悬着牌匾,金色边框内书“颐和园”三字,皆由棕红色柱子支撑,整座大门气势壮丽。

入得园内,便是望不到头的长廊。绿柱红栏,柱上绘有精美纹样,或在房梁,或在梁侧木上。画中内容丰富:大朵牡丹、池边小屋、三人对弈、松间双鸟……数不尽的画,无两幅相同,不禁叹服古人的智慧与想象力。

离开长廊前行,至昆明湖边小道。沿湖行约半程,便到万寿山脚下,一进门,排云殿映入眼帘。其富丽堂皇,金色屋顶泛着光,格外美丽!登万寿山至德辉殿,于此俯瞰,大半个颐和园尽收眼底——远处树木掩映宫殿,树影斑驳;正前方昆明湖碧蓝,小船划过,湖面泛起层层波纹;还能隐约望见人山人海的十七孔桥与对岸小岛,宛如水墨画,美不可言!再往上,便是金碧辉煌的佛香阁。阁共四层,每层皆有牌匾,雄伟壮观。内有千手观音像,手臂纵横交错,面容层层叠叠难计数,精致衣袍下,踩着千万佛头组成的莲花座,令人惊艳。

从万寿山下来,复至昆明湖。临别前,走上十七孔桥,桥上石狮子形态各异:或踩圆球,或身下卧双狮,或背趴幼狮,或胸吊小狮,或头上伏狮……数百只狮子无两相同!小岛绿意盎然,树上鸟儿无数,宫殿角落被大树遮蔽,房顶亦被掩去几分,恍入奇境。自岛上远眺,湖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宛若仙境。

这便是颐和园,有着赏不尽的美景!下次再来,想必又是另一番景象。

挖地瓜

张辰希(证号2515764)

秋风习习,如仙子拂过,果实齐齐探出头,地瓜则像宝藏般埋在土里。

我带一家子去挖“宝藏”,每人持着独特工具:锄头、玩具车、铁铲……我们迎风乘车,来到首个挖掘点。这里大片绿叶覆盖土地,如大军般阻拦去路。我们上前拨开层层绿叶,露出探着红色小脑袋的土地。见此情景,我迫不及待挥锄下挖,可挖出的地瓜个个断裂——这“不完整的文物”没法留存。我刚想再试,却接到“上级”指令:全体转移至二号“开发区”继续寻“文物”,只好匆匆换阵地。

到了新开发点,绿叶已被拨开。这次我拿到的工具是铁铲,虽不知是谁带来的“旧家伙”,却没放弃,找到目标便开挖。顺着地瓜皮往下挖,挖至一定深度,便抓住露出来的“大脑袋”左晃右摇,撅起屁股想一鼓作气拔出。可任凭我怎么用力,“大脑袋”只晃不动。我又持铁铲围着它扩大挖掘范围,边挖还得护好表皮——“上级领导”早有指示,表皮破损便难存储。看着挖出的大坑,我觉得这颗“大脑袋”该能拔出了,果然一拉便起。再看这地瓜形状奇特:头部大如苹果,下半截却像萝卜,萝卜状处还生着许多深长的根,想来正是这些“小家伙”让我初次失败。我捧着轻轻放进麻袋,心里满是欢喜。

放下成果,我自觉已掌握这片土地的“考古”技巧,干劲十足地投入发掘。偶尔抬头,才发觉太阳渐落。望着满袋果实,我满心充实。背着袋子回家,心想这里面装的全是快乐!

秋天,真好!

2025-10-17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40826.html 1 3 美好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