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懂了孩子冷漠背后的渴望

她用耐心和真诚,帮封闭的学生打开心扉

栏目主持人现代金报|甬派记者 樊莹本期人物詹颖喆宁波外事学校教师宁波市“四有”好老师

漫画 严勇杰

不外露半分委屈,不流露一丝不安,连“需要别人帮忙”都不敢轻易说出口。这类把情绪藏得严严实实的孩子,总用“我没事”筑起心墙。如何打破这层隔阂,带他们走出封闭的角落?宁波外事学校老师詹颖喆的经历,藏着温暖的解法。

孩子的故事

“旧伤”里藏着不对劲

军训报到那天,人群中的小A格外显眼。微胖的身材裹着宽松校服,独自站在角落,脸上没什么表情,也不跟任何人交流。孩子这般抗拒社交的样子,感觉很难快速适应新学期的集体生活。

训练中途休息时,我走过去轻声问小A累不累,她低声回应:“我有旧伤,不能长时间蹲。”我答应帮她跟教官说明情况,也试着劝她:“坚持就是胜利,军训也是和大家熟悉的好机会。”那之后我一直留意她,只见小A脸上满是疲倦的神情,但一天天坚持下来了。

军训临近尾声,晨练后去食堂,我看见小A的餐盘纹丝未动。“怎么不吃东西?”我问了好几遍。她慢悠悠抬起头,眼神闪躲:“旧伤犯了,我想回家。”

她会不会是想逃避军训?因为家长提前跟我沟通过,孩子确实动过手术,但现在身体没有大碍了。我耐着性子劝她:“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不管是回家还是去看医生,有力气才行啊。”可不管我怎么说,直到食堂里只剩我俩,她餐盘里的饭菜还是没动一下。

这时,我只好先绕开“吃饭”和“回家”的话题,转而问她旧伤的具体情况。这终于让她多说了几句:“初中动过手术,现在伤口复发,实在撑不住。”

我试着跟她讲道理,想劝她敞开心扉,话没说完,她突然提高了音量:“你又不是我,凭什么说这些轻巧话!”

我的探究

身上的“刺”,全是保护自己的铠甲

孩子突如其来的指责,让我心里憋一肚子火,但看着小A泛红的眼眶、微微颤抖的肩膀,我硬生生压下了怒气。孩子的冷漠和抗拒,不像是天生的,倒像是被什么事伤透了心。我让她先回宿舍冷静一下,随后拨通了小A妈妈的电话。

我从小A妈妈口中得知,小A之前学习特别好,家里人觉得孩子有潜力,中途把她转到另一所初中。可谁也没料到,这次转学成了孩子的噩梦。

小A性格内向,到了陌生环境,不知道怎么跟同学说话,也跟不上新学校的学习节奏,成绩一路下滑,还被班里同学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跟猪一样蠢”。这话像刀子扎在小A心上,从那以后,她再也不肯去学校,每天早上抱着书包躲在房间里哭。

后来家人没办法,只好把她转回原来的初中。本以为回到熟悉的地方会好起来,可小A却像变了个人,总觉得同学看她的眼神里带着“异样”。

这些,都成了小A的心理负担,越来越怕去学校,请假成了常态。初三那年,她又生了一场大病并住院,中考自然也没能发挥好。听着小A妈妈的讲述,我终于明白,小A身上的“刺”,全是保护自己的铠甲。

我的介入

用细节一点点传递真诚

军训过后,我一直琢磨着怎么帮助小A。我深知,要打开她的心扉,必须先让她感受到“安全”,不强迫、不评判,用细节一点点传递真诚。

开学后,我特意安排了一位性格开朗又细心的女生跟她做同桌,希望她不再是独来独往。

知道小A不喜欢面对面交流,我改用线上留言的方式跟她互动。布置作业时,我会在消息末尾加一句“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找我”;看到她发的读书感悟,我会认真写下评论:“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一本书里的句子,温柔又有力量,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把书借你看。”

起初她只是“已读不回”,直到某天,她突然给我回了条消息:“知道了,谢谢。”后面还附带了一个傲娇的表情。更让我惊喜的是,她还主动提起:“军训我想回家那天,听见你跟我的室友解释了原因,还叮嘱她们多照顾我,我都知道。”那一刻我心里一暖,知道她开始慢慢接纳我的善意了。

后来我发现,小A的文笔特别好。她写的周记特别打动人,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情绪,既真实又饱满。我推荐她参加学校的“阅读与微写作能力大赛”,最终她拿了二等奖。

从那以后,上课的时候,我会特意找一些她擅长的文学类问题让她发言。从一开始的声音发颤到慢慢能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她眼里的光越来越亮。

日复一日的耐心和坚持

可就在我以为一切都在变好的时候,小A却又“退回去”了。突然有一天,她线上消息不回,上课总是走神,还经常因为“身体不舒服”请假。我找她谈话,她边哭边说,最近家里的矛盾更激烈了,可她什么也做不了:“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多余的人,爸妈吵架是因为我,成绩不好也是我的错,我什么都做不好,还总给大家添乱。”

我坐在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这些都不是你的错,爸妈的矛盾是他们的事,你不用把责任都扛在自己身上。现在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你要是觉得难受,随时来找我,我愿意当你的‘树洞’。”

那次谈话后,小A对我明显亲近了不少。有时她情绪不好,会主动来办公室找我。我还联系了学校的心理老师,每周陪小A做一次心理疏导。同时,我也多次跟小A父母沟通,让他们少在孩子面前抱怨,多跟孩子说些鼓励的话。慢慢的,小A的情绪稳定了很多。

这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需要日复一日的耐心和坚持。

学期结束时,我给小A写评语,特意提到了她的文笔、她的善良,还写了一句:“希望你能一直做眼里有光的女孩,不用急着长大,也不用怕受伤,老师会一直陪着你。”没想到几天后,她偷偷往我办公桌上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你就像落日的余晖,不刺眼却很暖;像沙漠里的绿洲,在我难过的时候给我安慰;像月色下的清波,温柔又安心。他们说月色和雪色是最美的,可我觉得,你是‘第三种绝色’。”我拿着纸条,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多年来,我和小A一直保持着联系。上大学后,她的状态好了很多,找到了新的方向,利用自己的写作专长写剧本等,在爱好里找到了价值。作为老师,我能做的,就是一直站在她身边,看着她一点点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班主任说

真诚是最好的“教育武器”

近20年教龄,其中将近16年当班主任,这让我对班主任的职责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教育不是“改造”,而是“看见”。起初我以为小A“难管”,后来才发现,她的每一次抗拒,都是对“被理解”的渴望。

其次,耐心比“效果”更重要。小A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有过反复,有过停滞,甚至有过“退回原点”的时刻。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因暂时的挫折而放弃。

最后,真诚是最好的“教育武器”。对有心理创伤的孩子而言,真诚的陪伴比任何道理都有用,它能让他们慢慢放下戒备,重新相信世界的美好。

2025-10-17 她用耐心和真诚,帮封闭的学生打开心扉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40822.html 1 3 我读懂了孩子冷漠背后的渴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