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奉化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徐莱同学走进奉化区西坞街道,近距离体验花海游人如织、非遗小吃热卖的“美丽经济”后,不禁感叹:“这就是书上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
这是奉化区23所小学正在推行的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之一。这种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体验过一次就印象深刻,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张志龙 通讯员 乌雯雯
A
从困惑中起步
“道德与法治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也是最能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发挥这一作用。”奉化区教研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谢旭霞说。
2017年,统编版本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启用。谢旭霞在走访过程中听到了师生们的感受和困惑,“理论讲解有点枯燥”“感觉跟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学生掌握了知识,面对真实场景却又不知道怎么办”……这深深触动了谢旭霞,为此她发出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倡议,一批青年教师纷纷响应,大家迎难而上,摸索着让道德与法治课长出生活化的“血肉”。
创新课题小组确定了“单元实践”的核心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系统化实践情境,将生活场景转化为“小标兵打卡”“小观察员探秘”等游戏闯关,有效激发了学生对道德和法治课的学习热情。
谢旭霞将参加的老师们按照地域分成了五个教育共同体,每个团队领取一个单元实践教学的探索,实践后再相互交流经验,共享方案。
B
在实践中收获
课题团队从小学低年级教材入手,进行了“生本化改编”“链式化重组”“场域纵深化统整”,运用“短课精研单元导学+长课融合多元实践”的机动机制,形成连续性学习轨迹图谱,实现课堂与生活场景的无缝互嵌。
一年级入学安排“小小探险家”熟悉校园,二年级组织“我的种植计划”体验植物养护,三年级有“公共生活放大镜”绘制公共生活地图,通过“做一做、找一找、画一画”这种直观有趣的方式,在学生熟悉的校园、家庭区域创设出实践平台,使抽象的道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变为具体行为,而品德养成也在一次次实践中发生。
奉化龙津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王梓沐,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观察家庭周边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绘制出1247.4平方厘米的“公共生活地图”。“为了绘制地图,我走进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知道了它们的位置、作用和要遵守的使用规范,虽然比听老师讲解困难,但是比单纯的上课有意思得多。”王梓沐说。
王梓沐的老师马雪娇表示,采用“单元实践”教学方法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实践计划进行阶段性指导,依托“立体追踪”路径全时域采集数据,学生的学习成效可以被更清晰地检测。
小学高年段的道德与法治单元实践则又作了升级,学生需要更深入社会生活去“亲身经历”。“今年9月,我们走进奉化区人民法院,旁听庭审,参观法院羁押室,还在‘模拟法庭’现场辩论了‘网络言论的边界——是玩笑还是侵权’问题,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奉化区尚田中心小学604班学生刘满满在参加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后说。
C
已在46所学校推广
“采用单元实践教学方法后,我们还开展了‘思政巴士’‘非遗创意坊’‘周末故事会’等活动,每次预约都是秒空,有家长要求‘加场’,称赞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学到真东西。”教师任寒青说。
经过9年实践打磨与持续优化,创新课题小组总结出“情境导学—任务探究—成果内省—场域适用”的单元实施路径,已在46所学校推广,覆盖学生6万余人。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从“被动接受规范”向“主动建构生活”转变,“自我实现”的生活品质逐渐形成。
如今,项目成果被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波市名师工作室纳入教师培训课程,课题小组成员也在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奖300余项。
“我们通过跨区域教研联盟已与158所学校建立合作,为更多地区开展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支持,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改革内容,用更多创新方法讲好人生道理,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谢旭霞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