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学历史、看变迁,比读课本生动多了!”凉山学生吉克金主从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回来后,兴奋地说。
吉克金主是余姚技师学院25电商1班学生。日前,他与10余名同样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高一新生,在老师带领下走进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以红色足迹为课本、以乡村实践为课堂,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徐雨晨 黄珊
当天,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学子们化身“红色研究者”,认真聆听纪念馆讲解员与当地老党员讲述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从游击队隐蔽作战的智慧,到村民们支援前线的事迹,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红色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人和物。学子们纷纷用镜头记录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址风貌,为后续整理《横坎头抗战纪念手册》积累素材。
走在“美丽田园”小火车共富路线上,学子们一边欣赏沿途的稻田、民宿集群,一边采访同行的村干部与村民。“村里发展红色旅游后,我家开了民宿,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我们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村民们的讲述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对乡村发展的赋能作用。
大家认真梳理采访内容,绘制“横坎头村振兴时间轴”。从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到脱贫时期的攻坚克难,再到振兴时期的蓬勃发展,学子们看到了“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例证。
“‘红村’打卡挑战”等活动更是点燃了学子们的热情。大家穿梭在初心广场、浙东红村风貌区等地,与红色地标合影留念。学子们还拿起画笔,将印象最深的红色景点手绘成地图。
非遗是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在“梁弄大糕”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现场演示揉面、包馅、印模、蒸制等制作流程。学子们围在操作台旁,跟着传承人学习,自己动手做出了香香甜甜的梁弄大糕,一个个喜形于色。
余姚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是学校探索“课堂小思政+社会大思政”融合模式的重要实践,不仅让凉山学子感受到了祖国发展的蓬勃活力,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学成后建设家乡的种子。未来,学校将继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让更多学子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