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9日,2025年宁波市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活动在镇海区中心学校箭湖校区举行。本次培训以进一步推进新课程、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为目标,围绕“数量关系深度教学”“空间观念素养培养”“幼小衔接课程推进”三大主题,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观摩、主题沙龙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搭建深度学习与实践研讨的平台。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沈佳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周小川、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郁红、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教授张红波,以及各区(县、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和来自全市的200余名一线教师一起,围绕教材迭代逻辑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开展深入研讨。镇海区教育局总督学王海、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王敏文出席了开幕式。
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知识之一。周小川以“数量关系”为例,介绍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化设计的逻辑脉络。她认为,小学阶段的“数量关系”学习意义重大,是初中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学习的基础。
江北外国语学校教师周彦桦、奉化区新城实验小学教师方巧娟带来了相关课例。奉化区教育局教研室宋煜阳老师在点评中强调,好的数学课堂要引导学生从识别情境信息、提出问题,到多样表征信息、抽象解释模型,最终能运用模型解决一类问题。
表现性评价使教育评价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为学习的评价”,并最终实现“作为学习的评价”。镇海区崇正书院教师王世彦以“表现性评价”为主题,梳理了小学阶段指向“空间观念”培养的课程内容。此外,来自镇海、鄞州、海曙的多位老师还带来了与空间观念表现性评价相关的样例报告。
幼小衔接是架起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键桥梁。镇海区学前教育教研员顾涵带来专题分享《3—6岁幼儿“时间”学习与发展的深度理解》,镇海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金滢以《从启蒙到发展:“时间在哪里”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为题作专题报告。多名老师呈现了幼小衔接中与“时间”相关的教学实践。宁波教育学院教授张红波和教师代表们带来的“幼小一体化视域下的‘认识时间’”聊课沙龙,聚焦学段衔接重难点、教学方法协同、教学评价落地等问题,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宁波市小学数学教研员郁红在培训活动中强调:教师需彻底更新教学观念,要以新教材的结构化逻辑为载体,以结构化思维重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此外,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立场,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表达,通过追问“为什么这样想”,引导其“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主动暴露思考过程,从“会做”到“会说”,真正实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