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初中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呢。”在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温馨的心理辅导室里,初一新生小雨(化名)向专职心理老师廖夏俊吐露心声。开学这几周,像小雨这样来找廖老师聊天的孩子渐渐多了起来。当前,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宁波市中小学自2023年秋季起创新推行“全员心导师制”,让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廖夏俊正是这支“心导师”队伍中的一员。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马亭亭
宁波在中小学推行“全员心导师制”
“科目变多了,作业量增加了,连作息时间都调整了——这些都是孩子们常提到的小烦恼。”廖夏俊说,“有些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到了初中发现身边有更多优秀的同学,会有一点失落感。这都很正常。”
随着谈话的深入,孩子们会慢慢打开心扉。廖夏俊发现,孩子们其实非常渴望有人能倾听他们的心声,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倾诉空间,就能让他们重新找回快乐。
在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中,一个班主任通常需要管理四五十名学生,一个心理老师要服务全校近千名学生,难免会有疏漏。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才有了“心导师”制度的推出。
宁波市在中小学推行的“全员心导师制”创建了“班级网格”,每班至少配备3名“心导师”。这些“心导师”以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学校教职员工为主,同时积极引导社工、志愿者等校外力量参与。
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动态观察,包括家校沟通、谈心谈话、进入寝室和陪餐等,用细致入微的教育力量叩开学生心门。
宁波外国语学校(浙江省八一学校)教师丁成玲是一位班主任,她认为“每个孩子内心都藏着被认可的渴望,关键是要找到那束能照亮他们的光”。于是,她在班级管理中经常捕捉学生的细微优点并放大,帮助行为偏差或学习困难的学生重塑自我认知。她还在班级角落设立“心情树洞”信箱——学生可以匿名写下烦恼、困惑,她每天都会开启信箱逐字阅读纸条,从字里行间捕捉学生的情绪状态,并给予温暖的支持。
为了系统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宁波市中小学校积极开发心理精品课,保证每班每月开设心理辅导课不少于2课时。同时,结合开学、毕业、考试季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专题活动。
朋辈互助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一大亮点
在宁波中小学校园里,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了心育工作中,他们挖掘各学科的心育元素,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陪伴式的关心关怀和成长支持。每天“运动一小时”行动和引导学生“倾听一刻钟”等活动,都在发挥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的心育功能。
江北区中城小学通过开设丰富的社团和校本课程,举办“三独”比赛、校园篮球赛等活动,并在小邮局、微盆景养护、诚信小超市等特色项目中设立学生志愿岗,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除了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朋辈互助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亮点。
镇海区鲲池小学积极推进“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其“小燕子姐姐聊童年”心理健康广播以学生来信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真实场景、分享成长故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
家校协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宁波所有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出台了中小学家访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家访”“校访”等举措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生情、家情。
同时,各校积极构建家长成长体系,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开展亲子沟通、科学养育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在数字化背景下,宁波还创新推出“云端微课”“线上家访”“心理热线”等服务,有效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心导师”制度推行以来,已取得明显成效。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信号现在能被及时捕捉: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的孩子,“心导师”们及时发现并协同社会力量合力寻回;在学校郁郁寡欢的孩子,“心导师”们及时做好家校沟通,帮助孩子找回快乐。
通过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面覆盖的方式,宁波的“心导师”制度正在用细致入微的教育力量,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