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行为课程摘要:
“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
走廊上,“小快递员”抱着包裹跑得飞快;生活社区里,“小店主”用稚嫩嗓音招揽顾客;花园中,“小园丁”弯着腰给植物浇水……在宁波市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二幼”),每个孩子都是“儿童部落”的主人。
长期以来,这所“老底子”公办园把张雪门“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的理念,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在园时光,以“本真自然,适性发展”为核心打造“儿童部落课程”,让3-6岁的“小酋长”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里磨炼、交流、创造,长出自主、自信与责任的“翅膀”。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胡芷睿
A
从生活街到生活社区
让孩子“当家做主”
“我这里有大萝卜,还有土豆、西红柿,快来买,快来买。”上午9点,二幼西成园区二楼的“西西成成社区”里,大班孩子欣欣(小名)正戴着袖套在“菜场”里卖力吆喝。
不远处,小伙伴们也化身各类劳动者:有在“中药铺”称药的小药师,有负责垃圾清运的环卫工,有正在巡逻的保安……整条街一片热闹,却井然有序——所有招牌、价目表、规则牌,都是孩子们用木头、纽扣、旧纸箱等亲手制作。
“2019年,我们在西成园区创建了生活街,这是一条基于周边社会资源在园内情境再造的角色体验区,受到孩子们热烈欢迎。”二幼保教主任王盈回忆道:“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兴趣减退,生活街也从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
如何让生活街重新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生活游戏场?老师们没有直接进行改造,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自己。
2023年底,幼儿园启动生活街2.0版(即生活社区)的升级计划。孩子们组成设计团队,走出幼儿园,考察沿街商铺、医院、菜场等,绘制设计图纸,小组讨论游戏内容。五花八门的设计图汇聚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我们把所有柜子和材料靠边放,将改造主动权交给孩子。”王盈说,老师半退位,只在必要时予以支持,孩子们自己拉出可移动的橱柜隔出区域,从资源中心选取材料,自主打造生活化的游戏空间。
经过几次尝试,凌乱的场景变得有序而生动。孩子们玩得越来越投入,因为这是他们真正喜欢的游戏。从生活街到生活社区的演变,以及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深度体验和思考,让教师们意识到:幼儿才是课程活动的主人,不仅能在其中“玩”和“学”,也有权参与这些课程的设计与规划。
B
四大部落各展所长
“行为课程”贯穿在园生活
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党支部副书记朱小薇介绍,该园的“儿童部落课程”拥有四大分支:游戏部落、阳光部落、生活部落和学习部落。这些课程都与“行为课程”理念深度结合,各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将“行为课程”理念融入不同特色实践。
运动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二幼五江湾园区以阳光部落为亮点,注重体育发展,户外场地开阔,孩子们体能出众,为小学输送了不少足球苗子。青林园区则主打游戏部落,在一批优秀教师引领下开展游戏部落课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西成园区的生活部落源于对幼儿生活能力的调研。“我们幼儿园所在的小区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70%以上孩子由祖辈接送,孩子生活能力相对较弱。”朱小薇表示,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在西成园区把生活部落做强做亮,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主能力。”
从早晨园门口的礼仪迎接,到送报刊、送牛奶、送快递;从帮助厨房剥豆子,到用废旧材料制作烟头收纳器、劝诫社区爷爷戒烟;从自己梳头发、系鞋带到帮助班级分餐,孩子们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不断成长。
“人人都是‘小酋长’,人人都是儿童部落的主人。”朱小薇强调,“包括托班孩子也会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在做事中锻炼能力,变得更自信、更自主。”
C
孩子的内在力量被唤醒
逐步成为更好的个体
阚女士的女儿心心(小名)已经在西成园区度过了三年时光,从孩子上托班到上大班,她见证了孩子的显著变化:“以前不太开口,也不大愿意自己动手,现在感觉她在这些方面都更主动了,也能更好地融入集体,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
在阚女士熟识的家长中,也有不少人为二幼的教育方式点赞。他们认为“行为课程”融入园区特色,对孩子成长的促进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从外在能力看,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提升了沟通交往能力;从内在素养看,孩子们积淀了自信心、专注力、责任感、同理心等深层素养。在每一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内在力量逐渐被唤醒,逐步成为更好的个体。
朱小薇分享了一个生动例子:“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哭闹不止,成人劝说效果有限。但大班孩子领着这些弟弟妹妹,给他们喂饭,陪他们游戏,让他们很快就有了安全感。”她认为,这种照顾他人的能力和意愿,正是在生活社区等特色活动中一点点养成的。
■专家点评:
唯有真生活
才能给儿童带来真行动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幼教教研员
邵爱红
“珍视生活的力量!”这已经不单纯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了。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早在2015年,就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开展“儿童部落”课程,历经多年的发展,“生活 行为 经验”的课程要义逐渐有了积淀。
这份积淀表现在老师们对“生活”的理解,已经从利用生活空间、关注生活资源、重视生活再现等外在形式,演进到接纳来自儿童的声音,尊重和倾听儿童对生活的理解,信任与赋权儿童对游戏空间的再造等内在要义。文中提到的从“生活街”到“生活社区”的变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践行缩影,表明二幼的教师视角下移,化茧为蝶,真正触碰到生活教育的内涵。
宁波市整体推进行为课程,已然走过四个年头。让课程始终回归儿童、回归生活是不变的主张。只是在理念落地的过程中,因为教育情景的复杂多样,因为教师个体对理念领悟的程度不一,也因为各园教研支持的力度有强有弱,“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的课程实践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有更多园所,致力于点滴行动,从行动中生长出课程的力量、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