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学期我还是只想当体育委员,不想当班长。”近日,海曙区集士港镇广德湖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洛希,认真地跟妈妈黄女士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新学期伊始,宁波各小学陆续开展班干部竞选活动。竞选的背后,既有多数孩子的积极参与、家长的支持,也有少数孩子的“主动弃权”、部分家长的顾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校园里的班干部竞选,早已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少数人当选”,而是有了覆盖面更广的竞选模式。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王芳
A
竞选众生相:
多数孩子愿尝试,但有的家长不支持
“要不要鼓励孩子竞选班干部”这个问题,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答案,而孩子对于当班干部也有各自的想法。此前,记者针对近200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67%的孩子愿意参与班干部竞选,84.67%的家长明确表示会鼓励孩子参与,14%的家长选择“听孩子的”,仅极少数家长持不鼓励态度。
支持派家长普遍认为,当班干部能给孩子带来多方面的锻炼。
“我一直鼓励洛希参与。哪怕是当小组长,收发作业、组织小组活动,都是在培养她的责任感和沟通能力。”黄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人缘好、能力强,三年级时同时担任了大队委员和语文课代表,“当时想着让她多历练,时间管理、综合协调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但让黄女士意外的是,四年级竞选班长时,李洛希明明票数位居前列,能够当选班长,却在老师准备宣布结果前主动退出。“后来孩子跟我说,三年级那阵太忙了,既要处理大队委的事,又要管理班级,还要参加学校的合唱和攀岩等活动,累得没时间跟同学玩,从那以后就不想当‘大干部’了。”
如今,李洛希坚持“只当体育委员,不想竞选班长”,理由也很简单,“班级里有时候会有同学不守纪律,我性格不够泼辣,怕管不好,还是带大家跑步、整队更合适”。黄女士虽感遗憾,但最终选择了尊重孩子。她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这比‘当不当班长’更重要。”
与多数家长的支持不同,少数家长因担心当班干部影响孩子学习或休息,不鼓励孩子参与竞选。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的班主任张璇告诉记者:“有家长晚上特意打电话来,说孩子当小组长,下课要收发作业,连喝水、玩的时间都没有,想‘撂挑子’。”尤其到了六年级小升初阶段,这样的诉求更多。“有的家长觉得要把所有时间放在学习上,不想让班干部事务分散孩子的精力。”张璇说。
B
老师观点:
班级管理“全员参与”,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锻炼
“现在的班干部竞选,早已不是‘选几个尖子生当班长、委员’的老模式了。”采访中,几乎所有班主任老师都肯定了参与班干部竞选的意义,并鼓励所有孩子成为班干部。
多位班主任表示,如今的班级管理更注重“全员参与”,核心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服务集体中找到价值,而非局限于“少数人当干部”。
张璇所在的班级,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有“职务”。“开学初,我会让每个孩子填一份班干部志愿表,每个人可以填报两个志愿。想当什么、能做什么,都让他们说清楚,然后通过竞选发言、同学投票确定,每年还会轮换一次,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体验。”她认为,班干部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者”,不管什么岗位,只要认真负责,都能锻炼能力。
她还设置了数十个细分的岗位,涵盖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维护秩序的“矛盾调解员”、方便学生用餐的“餐具分发员”、每天领读的“晨读领诵员”、确保关灯关空调的“节能小管家”等。
面对家长担心班干部工作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张璇认为,平衡“工作与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孩子学习“时间管理、责任担当”的宝贵机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自主规划、分清轻重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收获。
不同的班主任,制定班干部竞选的细则有所不同,但在采访中,老师们都认同“全员参与”的理念,认为“敢开口、会沟通、能扛事”的能力,不是书本里能学到的,当班干部就是很好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机会。在老师们看来,鼓励孩子竞选班干部,核心不是“当不当官”,而是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会担当、学会合作、学会认识自己。
C
专家建议: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邬银飞(宁波市名班主任、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教师):
对于“家长要不要让孩子竞选班干部”,我的建议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少干预、多尊重。别替孩子做决定,我们既不能因为“当干部能练本事”而强迫孩子去竞选,也不能因为“怕耽误学习、怕受委屈”就直接给孩子说“你别去凑这个热闹”。
比如,孩子主动跟你说“我想试试当组织委员,帮大家策划活动”,哪怕你心里有点担心,也可以先支持他,“那你想想,在竞选的时候该说什么呀”;如果孩子明确说“我不想当,我想下课跟同学一起玩”,也别说“当干部多光荣”。孩子的意愿,才是最该优先考虑的。
其次,我们得看孩子的性格和成长状态。有的孩子活泼,爱张罗,喜欢帮老师、同学做事,当干部能让他更有成就感;有的孩子性格偏安静,就喜欢安安静静待着,跟好朋友一起看书、玩游戏,强迫他当干部,反而会让他紧张、不开心。家长要做的,不是帮孩子做决定,而是帮孩子看清自己的性格、特长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