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8日9时,影片《浪浪山小妖怪》的票房已突破10亿元,刷新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它凭什么引爆全年龄层观众?
8月16日下午,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及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总制片人、策划李早,宁波市海曙第三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李建军,微博影视领域知名博主“碎叔侃影”(以下简称“碎叔”)齐聚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做客第22期“甬上教育讲堂·名家有约”,共同解析了 “小妖怪”背后的国漫创新密码与IP生命力之谜。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杨晶晶
A
在3D动画当道的今天
为何还要坚持二维动画创作?
2023年初,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横空出世,豆瓣评分高达8.7,B站累计播放量3.4亿。特别是《小妖怪的夏天》中那句“我想离开浪浪山”,成了无数打工人的情感共鸣点。
两年半后,基于同一世界观的喜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登陆全国院线。自8月2日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10亿元,创下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新纪录。
从短片到大电影,成功的秘诀何在?李早分享了创作初衷。她介绍,《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要追溯到2020年,当时正在筹备《中国奇谭》,以迎接中国动画百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的前辈们创作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的一个重要创作特色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美术形式应用于动画创作,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二字,正体现了这种追求。”李早说,因此,《中国奇谭》希望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美术形式,如二维手绘(《小妖怪的夏天》)、剪纸动画(《小满》)、偶定格动画(《玉兔》)等,让观众看到当代中国动画创作的多元可能性。
然而,在3D动画成主流的当下,坚持二维动画意味着巨大的挑战。李早坦言,二维动画需要整合众多团队,在保证艺术表达的同时,统一标准化制作流程,难度不小,“但二维不是‘落后’的技术,它拥有更灵动、更具表现力的特质,尤其适合展现国风神韵。”
李早透露,《浪浪山小妖怪》仅场景图就有2000多张,团队耗时4年,花了大量时间集结600多位能掌握影片风格的画师,通过大量手稿反复打磨细节。这种坚持,深深植根于“中国动画学派”的传承之中。她引述美影厂老前辈提出的“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创作方向,强调动画应带给大家快乐,其核心是探索中国之路。李早特别提到了老艺术家们“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并表示《浪浪山小妖怪》在美术形式上与短片一脉相承,但在叙事视角上大胆创新,将镜头对准了《西游记》中籍籍无名的“小妖怪”们。
对于有志于动画行业的年轻人,李早寄语道:“没有一个行业是不辛苦的,但如果喜爱,我鼓励大家勇敢出发。动画领域需要剧本、设计、绘画等不同类型的人才,IP开发也需要更多元的力量,非常需要有活力的年轻人才加入。”
B
“小妖怪”讲大道理
敬那个勇敢出发的自己
如何让一部动画电影同时打动孩子与成人?李早介绍,团队希望打造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我们努力让成年人和孩子都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体会,有各自的感动和快乐。”影片聚焦《西游记》里那些不起眼的小妖怪,“我们想讲述的是被忽视的小人物的故事,赋予他们情感与生命。”这种“不是主角的主角”设定,塑造了更具普适性和代入感的角色群像,与全年龄层观众建立情感共鸣。
四个小妖怪的成长故事,像一面多棱镜:小朋友能看到欢乐冒险,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能共情 “打工人” 的憋屈,工作多年的人能想起自己的奋斗过往,“有人看到无奈,也有人看到希望,这就是好故事的力量。”李早说。她特别强调了影片的核心信息之一:结尾那句“敬那个勇敢出发的自己”,就是想表达“出发比到达更重要”,人生是一种体验。
“这不是西游故事,而是一群‘Nobody(小人物)’的修行。”海曙第三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李建军,则聚焦于经典故事的创新表达和影片的教育意义。
李建军列举了影片对《西游记》的精妙“颠覆”:取经信念最坚定的“唐僧”最先动摇;沉默寡言的“沙僧”竟是话痨;原著中动辄散伙的猪八戒,在电影里却成了目标最执着的小猪妖。然而,这种颠覆并未背离原著精神。四个小妖最终放下内心挣扎去救孩童,其本质与唐僧师徒“普度众生”的修行一脉相承。无论起点是高是低,向往美好、勇敢出发的权利是平等的。
李建军建议家长带孩子观影时,引导孩子对比影片与《西游记》的异同,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动机,探讨电影主题。李建军认为,每个小妖怪都是 “战胜自己的英雄”,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
李建军尤其强调“大梦想”教育的重要性。影片设定“真经是内心的善良与拯救他人”,让孩子们理解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拥有一颗善良和乐于助人之心。拥有这样的大目标,孩子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小挫折时,才会更有动力和勇气去克服。
李建军还分享了影片中的家庭教育启示,特别是“小猪妖”原生家庭给予的能量:父亲那句“活着就要去闯荡”点燃了闯劲;母亲临别前塞红薯干并叮嘱“要分给小伙伴”则传递了温暖、安全感和分享意识,共同塑造了孩子敢于出发、乐于分享、勇于克服困难的特质。安全感与闯劲,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燃料。
“好的动画不仅是娱乐,更是传递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载体,中国动画应肩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创作出更多高质量、有内涵的作品。”李建军从影片的教育意义延伸到对中国动画发展的期望。
C
合家欢动画片如何“破圈”?
紧跟时代发展是关键
影评人碎叔坦言,在观影前曾担心短片变长篇会“水土不服”,但看完后“长舒一口气”,认为影片节奏剧情俱佳。
一部优秀的合家欢动画片该如何俘获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心?碎叔认为,关键在于紧跟时代发展。《浪浪山小妖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观众年龄跨度极大,既有40岁以上的观众从影片中看到人生的沧桑与希望,也有20-30岁的年轻人共情小妖怪的奋斗与迷茫,还有20岁以下的青少年享受片中的欢乐冒险。
对于热门的神话IP开发,碎叔认为,单纯“经典重现”已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甚至容易引发审美疲劳,优秀的神话IP开发需要扎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新。就像《浪浪山小妖怪》,它以《西游记》为背景,却跳出传统叙事框架,聚焦小妖怪这一独特视角,对经典故事进行大胆“补写”,既保留了观众熟悉的元素,又赋予故事全新的解读,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现场互动
分享会现场气氛热烈,尤其吸引了众多小观众踊跃提问。他们的疑问,或许也道出了许多影迷的心声——
问:浪浪山的设计与名字由来是什么?
李早:浪浪山是《西游记》背景下“不知名的小山”,有人将其理解为“家”,也有人视之为“舒适区”,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中,已将其设定为小妖怪生活的地方,因观众将自身代入小猪妖“想离开浪浪山”的情绪,电影便以此命名。
问:为什么影片中师徒四人的性格与《西游记》不同?
李早:人物设定间的反差是喜剧创作的一种方式,能自然产生笑料,且《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由此产生的反差更能引发趣味。
我们在角色选择上优先考虑之前短片中已有的角色,因造型适配性等原因调整(如用蛤蟆精替代乌鸦精),选择“不常见的平凡动物”(黄鼠狼、蛤蟆等)作为主角,利用角色天生反差制造喜剧张力,契合“Nobody”的定位。
问:电影是另一种方式的阅读,您有没有可以推荐给当代青少年的书籍或者电影?有什么阅读建议?
李早: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影,首要的是积累数量基础。先多读多看,通过广泛阅读打牢基石,当你有足够多的积累后,才能更敏锐地捕捉作品传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