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基地
8月1日上午,“思政巴士第二季·走进绿水青山的世界”第七讲在北仑开讲,来自四明中学、海曙中学、鄞州职高、宁波职教中心学校等校的近40名师生,走进宁波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开启了一场探索城市“代谢系统”、解码“变废为宝”奥秘的深度之旅。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张亮
实习生 史无虑 张雅煊
“上海每天制造垃圾2万吨,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杭州每3年的垃圾就可以填满一个西湖!”刚步入一楼展厅,讲解员李菲芸老师的话让师生们惊讶不已。
那么,该如何处理大量的垃圾呢?李老师向大家讲解了垃圾从运输进厂、发酵脱水到投入焚烧炉的全链条程序。
师生们移步二楼,一面巨大电子屏幕映入眼帘,这是垃圾焚烧发电厂监控垃圾收运与处理的“智慧大脑”。在总控室,工作人员们紧盯屏幕,炉膛里,烈火正熊熊燃烧,电脑精准调控着焚烧炉的每项参数,确保安全高效运行。
“来看‘抓娃娃’!”宁波外事学校的带队老师李婷婷兴奋地召唤学生前来观看。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只见钢铁巨臂般的抓斗起重机正在工作,每一次“俯冲”都能精准抓起数吨垃圾,稳稳投入熊熊燃烧的炉膛。“太震撼了!”同学们围在操作起重机的师傅身边,惊叹连连。
参观结束,师生们齐聚四楼会议室。
“贝壳类是厨余垃圾吗?”
“是!”同学们齐声回答。
“错了!”来自四明中学的胡海迪老师微微一笑,公布正确答案:“贝壳类不容易分解,它应该是其他垃圾。”
这一答案让同学们颇感意外,课堂瞬间“活”了起来。胡老师以“垃圾是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去向何方”三个根本性问题串联起课堂脉络。同学们还扮演“环保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政策观察员”等四个不同角色,围绕设定的情境任务展开小组讨论与模拟演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处理压力剧增,光大能源基地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焚烧发电模式,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胡老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垃圾的本质、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科学处理的重要性,引导大家将领会“两山”理念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年轻的心灵中种下了“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种子。
“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觉得这是挺遥远的一句话。但今天在垃圾山旁,我突然就懂了——我们平时随手扔掉的一个空瓶、一片废纸,看着不起眼,堆积起来却成了压在环境上的重担。”宁波外事学校学生吴伊琳说,回去后要做好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用品,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