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老师”不足 难题如何破解

宁大学子多方调研提出方案

团队合照。

7月1日至7月9日,宁波大学医学部“医心向甬——回声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11名同学聚焦医学教学需求与捐献事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9天的调研活动。团队深入解剖教学实验室、医院、市红十字会和大街小巷,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亲身体验等形式,探究当前医学教学和捐献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变化,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朱源隆 傅麒予

现状:捐赠数量有限 “大体老师”不足

“对医学生而言,大体(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宁波大学医学部形态学系副教授王庚指出:“受限于遗体捐献数量,局部解剖学实验课常因大体资源不足而出现12-13名学生共用一具教学遗体的情况,难以实现6-8人一组的较合理配置。”

那么,阻碍遗体器官捐献的因素有哪些呢?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汇总数据显示,医学生、医学教师及普通公众中,不愿意捐献遗体的比例均超过70%。在捐献宣传方面,超半数医学生和医学教师同样表示不愿向家人宣传遗体捐献,反映出医学专业群体自身对捐献的认知与推广意愿也亟待提升。

另一大不利因素则是公众对捐献的遗体、器官用途合规性的怀疑。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汪敏老师和宁波市红十字会的邱磊老师都指出:“近年来网络上相关不实信息的传播,极大地加剧了公众对捐献的遗体、器官流向的疑虑。”对此,汪敏特别强调,我国的遗体器官捐献相关程序和法律规范经过十余年的调整,目前已经较为完善,运作十分严谨,流程也相当透明——严谨的程序里,蕴含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跨领域合作是优化资源整合、提升宣传效果、构建完善体系的重要方式。“那么,宁波市红十字会在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中与其他不同领域机构的合作情况如何?”面对同学们的疑问,邱磊指出,当前红十字会推进捐献工作时,与其他部门的跨领域合作尚有不足。因此,建立更高效的联动机制,凝聚更强大的社会合力,加强相关宣传,应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方案:

加强遗体捐献宣传

引入虚拟解剖设备

针对大体资源缺乏的困境,团队则提出双轨并进的方案:一方面,亟须加强全社会层面的遗体捐献宣传,扩大捐献志愿者登记基数;另一方面,虚拟解剖技术能以低成本、可重复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复杂结构,可作为对实体解剖的重要补充,可通过引入虚拟解剖设备,将其与理论教学和实体解剖有机结合,增强形态学教学效果。

“学好专业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但你们同样要注重自身医德的培养。”邱磊老师说。

数据无言,却最有力量:截至2025年7月9日,宁波市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达5.4万人,实现遗体捐献342例,角膜捐献674例,器官捐献466例。宁波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已接收113具遗体捐献,2025年新增13具。这些数字背后,是捐献者用生命铺就的医学之路,也是“回声计划”想要传递的真谛——当解剖课堂的需求与捐献事业的发展形成共鸣,生命的传承便有了更清晰的回音。

团队表示,未来将努力推动“虚拟解剖设备引入”“局部解剖课课时优化”等建议落地,更要以医学生的身份,成为捐献理念的传播者。

2025-07-11 宁大学子多方调研提出方案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23646.html 1 3 “大体老师”不足 难题如何破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