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浙江省中小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第二批)名单,宁波市海曙区获评优秀案例,为宁波市唯一。海曙区中小学的读书行动是怎么开展的?记者进行了走访。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李晨
“优化”阅读空间 构建校园阅读新生态
在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全市首家义务段实体书店“悦读时光”已成为校园文化地标。这个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定的“年度校园书店”,不仅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更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平台。“现在看书抢座位的不仅仅是教室,还有书店的阅读区了。”校长笑着说。
这仅是海曙区“优化阅读空间”的一个缩影。海曙创新构建“实体阅读+随手阅读+数字阅读”三维体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15分钟阅读书适圈”:每所学校至少1个标准化图书馆只是起点,“阅览室+”模式让阅读空间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多样性:海曙区的校园内,冯刚图书馆、爱菊未来学习中心、传习厅、曙悦文英读书吧等30余个特色化阅览室,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主题和教育功能。这些空间不再是简单的藏书场所,而成为融合阅读、学习、交流、展示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同时,海曙还不断开拓“随手阅读”空间。班级图书角、办公室阅读架、走廊阅读区、转角书吧……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实则重构了校园的阅读生态,1家校园书店、3家校门口亲子阅览室、近100个家门口共建阅读点……让购书、阅读、交流成为校园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此外,电子借阅器、阅读亭等智能设备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借阅效率,更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
“细化”书单 各个领域大咖为学生“荐书”
有了优质的阅读空间,如何引导青少年读好书、善读书成为海曙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又一个命题。“互动阅读荐书资源库”打造工程中的“荐书单”,则展现出海曙在阅读内容建设上的系统思考。
这份“荐书单”不是简单的书目堆砌,而是基于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年段特点的科学设计。海曙区注重“课内外联动式”阅读,将课堂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倡导博览群书,特别强调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多领域的阅读,避免阅读的偏食现象。
在推荐机制上,更是构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荐书网络。“校长荐书”“名师荐书”“同伴荐书”“家长荐书”等形式,让好书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学生视野。更值得一提的是,海曙区不断完善阅读推荐形式,邀请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专家学者100余人次开展书目推介活动,组建优秀教师领读100余人次导读300余课时,400余人次家长走进“阅读助教”课堂,200余名同学成为“小小阅读者”,让专业视野与青少年阅读需求碰撞出火花。
“强化”品牌活动 让阅读成为集体的文化仪式
如果说空间和内容是阅读生态的硬件,那么活动就是激活这个生态的软件。海曙区通过“强化品牌活动”机制,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阅读品牌,形成了独特的“阅读微矩阵”。
“阅读微共体”(简称“阅微体”)是以海曙外国语学校为代表的“微共体”协同学习的经验积累下的新举措,这种微型学习共同体打破了传统的个体阅读模式,构建起师师、生生、师生之间的阅读网络,让阅读成为集体智慧和情感的汇聚点。而面向家长的“心晴社区读书会”、家庭阅读俱乐部等,则将阅读的影响力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层面。
“天一读书节”暨“海思少年读书节”则成为展示海曙阅读成果的重要窗口。2024年承办的浙江省青少年阅读展示活动,不仅是对海曙经验的肯定,更将区域实践上升为省级示范。贯穿全年的校园读书节活动,通过经典诵读、阅读集市、故事会、换书大会等形式,让阅读从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文化仪式。
还有富有创意的“读游经典”项目,海曙区将阅读与研学相结合,打造文化寻根、书香古韵两条研学线路,绘制五张读游经典地图,这种将“有字书”与“无字书”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不仅丰富了阅读内涵,更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阅读的力量正在海曙显现
在2024年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展示活动上,海曙区展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成果:5堂阅读指导课获评全国优秀案例,5个家庭获评“浙江好书房”,相关课题连获市级教育科研一等奖……但比这些荣誉更珍贵的,是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
“以前孩子回家就玩手机,现在会主动和我们分享书里的故事。”一位家长在“心晴读书会”上感慨。教师们则发现,参与“阅微体”的学生在表达能力、思维深度上都有显著提升。
从过去走向未来,海曙区用“四化”机制书写了新时代的阅读答卷。“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爱上阅读,更要让阅读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方式。”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个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阅读生态系统,不仅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更重塑了区域的教育生态和文化氛围。当阅读成为一门共同语言,文化的种子便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