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校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专门组织了这场答辩,让我们这些平时忙于创业的学生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宁波财经学院“3+1”专创班的学生王新宇说。
5月8日,宁波财经学院为“3+1”专创班的部分学生组织了一场答辩。这个班级比较特别,“100%创业率”是这个班级的专属标签。部分同学因为平时忙于创业工作,因此学校便特地为他们安排了一场时间靠后的答辩。
学生们带着各自的创业项目走上讲台,交出一份份扎根乡土、传承文化、创新业态的青春答卷,毕业生们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王轶群
扎根乡村的“新农人”
大四学生郑思敬是专创班的一员。2024年10月,在导师罗茜的引荐下,他走进宁波东钱湖镇城杨村,投身乡村建设。
城杨村位于鄞州区东钱湖镇,四面环山。同年11月,城杨村成为了鄞州区首批五个乡村试点之一。
“大三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知道他喜欢农村,喜欢户外,喜欢做文创设计。他加入专创班之后和我聊创业方向,经过讨论,我带他去了城杨村。”罗茜还记得,郑思敬第一天参观了村庄,第二天便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入住了,“是个行动力特别强,非常‘待得住’的学生。”
一开始,郑思敬只是怀揣着打造品质乡村的热情,对城杨村做一些改造。但通过半年的全心付出,城杨村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这也让他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沉的情感。他通过走访村民,收集素材,将“吃住行”划分为“玩在城杨、吃在城杨、住在城杨”三大模块,并着手设计宣传手册和海报,布置场景,用柔和色彩与自然符号展现乡村静谧。
成果实实在在:3份农家乐新年菜单海报助力增收超3000元;由他负责改造的驿站、礼堂、凉亭成为网红打卡点;设计的饮品优惠券带动业态联动,让游客消费选择更多样。他不仅唤醒了乡愁记忆,还传递了城杨村的商业价值。
此外,郑思敬和团队成员一起依托新媒体的力量,抓住乡村“人、景、情”核心,拍摄35条短视频,播放量超150万。例如,意大利留学生主理的窑烤面包店视频,以百年桑树、千亩竹林为背景,讲述主理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视频传播后,面包店日销量从70个跃升至500个,村内各个农家乐的客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如今,郑思敬一直常住城杨村,笑称自己已是半个城杨村人。他熟知村里的每一条路,每一个人。他的毕业论文,也非常自然地在这片乡村土地上“生长”起来。
他们用创业回应时代命题
“他的毕业论文来源于实践,没有浮于表面的理论,都是真实的案例和数据。”导师罗茜说,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为乡村振兴挥洒青春。
“毕业后,我还会继续留在这里。暑假期间城杨村会引进漂流项目,我正在进行相关的对接与筹备。”谈起未来规划,郑思敬表示:“完成毕业论文并不是我投身乡村的最终目的,我还想成为乡村发展的共建者。”
专创班学生的创业领域远不止乡村。
答辩现场,其他项目同样亮眼。有的同学致力于发扬非遗,创办了一家艺术工作室,专注于传承与创新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小微企业。他创新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无骨花灯,获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等多位专家的推荐。还有的同学深耕电商领域,聚焦美容美发领域实现精准营销;还有的同学成立了家族企业的上游企业,拓宽了家族企业的架构。
“专创班的核心是‘真刀真枪练创业’。”教学管理负责人赵京芳介绍,未来“3+1”专创班将继续深化“实战化”教学,推动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非遗活化等国家战略结合,“希望学生们不仅成就自己,更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答辩日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这群年轻人用创业回应时代命题,在田野、在工坊、在社会、在云端,继续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