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角色互换”后 孩子们变了……

周亭廷扮演学生,回答“小方老师”的问题。

5月7日清晨,阳光洒进宁海县回浦小学405班的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正在进行。“如果给你一个宝葫芦,你会让它帮你做什么?”站在讲台上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方婉婷。这位“小老师”手指黑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台下的同学。教室里气氛热烈,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

而台下,该校语文老师周亭廷正坐在学生的座位上。此刻,她扮演着“学生”的角色,认真听课、积极举手。这是周老师在近期开设的创新阅读课堂,每两周开展一次,目前已成功举行了两次。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钟婷婷

课堂现场:

师生角色互换中的教学相长

这是一堂关于《宝葫芦的秘密》阅读分享课,课堂的高潮出现在“幻想与现实的辩论赛”环节。“小方老师”将同学们分为“幻想派”和“现实派”,围绕“拥有宝葫芦是幸运还是烦恼”展开激烈辩论。

“宝葫芦能帮王葆解决所有难题,不用学习就能考满分,这多好!”幻想派代表发表观点。现实派代表立即反驳:“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什么都靠宝葫芦,王葆就会变成懒人。我们不能做不劳而获的人!”

“小方老师”适时引导讨论方向:“书中的王葆后来明白,靠自己才是硬道理。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宝葫芦’呢?”这个问题引发同学们深入思考,有人联想到父母的关爱,有人提到老师的教导,课堂讨论自然延伸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随后的“创编秀”环节同样精彩。学生们分组抽取“考试失利”“家务难题”等生活场景卡片,以“王葆有了宝葫芦”为主题进行故事创编。

这一创新阅读课与传统的语文课很不同。周亭廷老师介绍,以往,她每周会安排两次阅读指导课,这个学段以童话故事的阅读为主。上个月,她开始尝试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这一创新阅读课堂还有个自己的名字——“宝葫芦课堂”。

“最初的想法是让教师更直观地感受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不易,从而营造更和谐的课堂氛围。”周老师说,“没想到,实践效果远超预期,学生们不仅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还能提出超越教师的独特见解。”

课堂的组织形式颇具创意。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负责教材分析,有的撰写教案,有的制作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周老师扮演着学生的角色,但总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了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宝葫芦课堂”每两周开展一次。

成长收获:

成为自己人生故事的主人公

“宝葫芦课堂”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课堂形式的创新,更体现在学生们的成长蜕变上。

曾经班级里最安静的贾英程同学,在“宝葫芦课堂”上勇敢地举手,代表小组上台汇报。“虽然他的身体在发抖,但他的声音坚定有力,逻辑清晰,赢得了全班掌声。”周老师回忆说,课后,这个内向的孩子激动地跑到老师面前说“原来我的想法也能被大家听见,谢谢周老师”。

擅长逻辑思维的杨以沫同学则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思考深度。在讨论环节,他提出:“宝葫芦可能是王葆想象出来的。当他决定靠自己时,这个想象的魔法就完成了使命,自然消失了。我查过资料,童话中幻想物消失通常象征主人公的成长,就像《彼得·潘》中最后消失的翅膀一样。”这番见解让前来旁听的语文组老师忍不住鼓掌。

担任“小老师”的学生们对教育工作也有了全新认识。“我现在才知道备课这么辛苦,要考虑很多东西。”方婉婷课后捧着她那本写满批注的教案感慨道,“为了让同学们理解‘不能不劳而获’的道理,我构思了三个例子,不断修改完善。周老师每天要上那么多课,该有多累啊!”

课堂的积极影响正在持续发酵。班级图书角的《张天翼童话集》成为借阅热门,课间讨论的话题从游戏攻略转向了创意故事创作。更令人欣慰的是,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我帮妈妈整理衣柜时,发现自己动手的成就感比魔法更厉害。原来我也有自己的‘宝葫芦’,那就是双手和大脑!”

周老师认为,“宝葫芦课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文教学创新,它成为一次生动的成长启蒙。“当‘小老师’的粉笔字被擦去,留在学生心中的是对教师的深刻理解,对自我的积极认同,对劳动的真挚热爱,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周老师笑着说。

2025-05-09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12913.html 1 3 师生“角色互换”后 孩子们变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