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钟婷婷)“原来汽车的发动机系统是这样的啊!”4月14日,在宁波科学中学的汽车实验室里,一群初中生正围着被完全“解剖”的汽车发出惊叹。这个总面积近100平方米的新型教学空间,摆放着三辆汽车,均由吉利汽车提供。参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汽车的内部结构,让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触手可及。
因地处前湾新区,宁波市科学中学与吉利汽车携手打造“汽车实验室”。除校内这一空间外,吉利汽车所在的产业实景实验室也成为该校校外“共享实验室”,定期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科创实践学习。这样的“共享实验室”,在宁波已有54个,且还在增加中。自去年起,宁波科学教育启动校外“共享实验室”建设项目,将单项冠军企业的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平台,转化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超级课堂”。
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与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破百的城市,宁波正在开展一场科学教育的“破壁行动”。
“共享实验室让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对校内传统实验室教学功能的有益补充。”宁波市教育服务与电化教育中心许炎桥表示。企业变成教育场所,工程师有了新的身份,“共享实验室”让科学教育有了更多可能。
距离鄞州区东南小学不到2公里的音王集团,有个全新打造的智慧教室。3月26日,东南小学的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上课,大家一边动手组装蓝牙小音响,一边对比专业音响的剖面结构。“声音传播的知识不再抽象,扬声器的振动频率可以直接触摸。”一名四年级学生课后兴奋地说。
“这不是简单的场地共享,而是在践行‘大实验’理念下,教育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科技智造类企业,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也已纳入师生科学实践范畴。
在奉化区溪口中学,浙江药科职业大学食品学院的教授带着中学生研究水蜜桃的保鲜技术;宁波市孙文英小学与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合作开发科技创新类课程……这种“大手拉小手”的机制,正在重塑基础教育的形态。
共享实验室的背后,是宁波对科学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就能触摸到真实的科技创新现场,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源头活水。”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