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加强科学教育专题研讨活动于4月16日在宁波举行。
本次研讨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鄞州区教育局承办,以“‘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教育”为主题,汇聚全省各区(县、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实验区、实验校代表,以及来自中国教育学会、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计。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钟婷婷 张培坚
院士领航:施一公阐释创新人才培养之道
“我国基础教育优势显著,但创新人才培养仍存短板。”作为本次研讨活动的特邀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通过丰富的教学研究案例,深入剖析创新本质:“什么叫创新?从0到1的突破才是真正的创新,而1到1000的集成发展不是创新。”引发现场嘉宾的热烈讨论。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何东涛说道:“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推动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走深走实,为浙江学子插上科学创新的翅膀,为教育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据悉,施一公院士与宁波科学教育渊源颇深,曾于2023年9月受邀参加宁波“院士开讲啦”首期讲座。这一合作正是全省科学教育资源统筹与协同发力的缩影。据介绍,全省已免费开放1055家科普教育基地,并组建了包括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院士在内的1560余人科技专家团队,为全省6500所中小学校提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全方位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力。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白红霞表示,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学校主阵地作用,着力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是用好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走进高科技场馆开展实践学习;
三是推进实验区建设,鼓励基层大胆创新,打造可复制的科学教育样板。
多元协同:实验区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
浙江自2023年提出开展实验教学“强基”、工程教育启蒙、“英才计划”扩面等系列行动,如今已形成校内校外共融共建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我省的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金华市、绍兴市越城区、台州市椒江区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名单。
研讨中,宁波、温州、杭州、金华四个地区代表分别作了全国实验区建设分享。从各自的分享来看,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特色。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何倩以“跨界”“聚能”“共生”为关键词,介绍宁波如何形成校家社一体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科学教育是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优质资源供给则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当前学校教育的相对封闭性导致校外的大院大所、高端高校、高精尖企业中的科教资源没有直接服务学生成长,存在科教资源不融合、科教氛围不浓厚、科教方式不贯通等问题。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资源供给也存在明显差异,致使大量优质科教资源浪费或无法有效利用。
对此,宁波打破校内外资源壁垒,推动科学教育从中小学“单兵作战”向全社会“协同共进”转型,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宁波充分发挥“单项冠军”企业之城优势,启动校外“共享实验室”建设,首批54家企业创新实验室纳入建设名单。
同时,全市三年内重点培育100个科学名师、100个创新实验室、100个科学育人典型案例、100个精品课程,并设置激励资金。通过落地“4个100”工程,激发整个区域及学校发展科学教育内驱力。
温州实施“双塔行动”,杭州推行“加法思维”,金华探索“实验室跃变”,各实验区通过差异化路径共同指向科学素养提升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全面地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杭州结合AI分析技术,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量化评价,这样的课堂教学新范式也得到了老师的一致支持。“现在杭州有90%以上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实验操作量化评价,以此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初中科学教研员金京生说。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强在点评中指出,浙江各实验区的创新实践为国家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期待浙江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