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载耕耘 用爱浇灌乡村教育沃土

唐锡平

唐老师和家长交流。受访者供图

唐老师收到学生的卡片。

清晨7点半,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学的走廊里,一位身形清瘦的教师快步走向教室,与学生们问好,督促他们提交作业。

他就是唐锡平,是这所乡镇中学的数学教师,也是学生口中的“唐爸爸”。从教37年,他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满是教育智慧。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人物介绍

唐锡平

区优秀班主任

区优秀教研组长

推荐理由

他是数学老师,带过20多届初三毕业生,将近千名乡镇学子送入重点高中;他跨越山海,在贵州黔西南、四川大凉山留下送教、支教足迹;他用“分层次教学”“个性化育人”“家校共育”三把钥匙,叩开无数孩子的心门。

“以爱育人,以智启慧”,这句唐锡平的座右铭,诠释了他对教育的全部热忱。

A

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找到“生长点”

“教育不是流水线,每个孩子都该有属于自己的跑道。”

“分层教学”,现在听来已经不再新鲜,但早在1996年,唐锡平就有了这个教育理念。

当时,唐锡平面对新接手的初三平行班,眉头紧锁——学生数学成绩相差悬殊,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相差很大。“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让学困生昏昏欲睡,尖子生“吃不饱”。

彼时,很少有人实践“分层教学”,但这个乡镇教师却毅然在作业本上划出A、B、C三级:C层学生攻基础,B层学生练中档,A层学生啃难题,每月动态调整。

“我可是C层组长!”每次96届学生聚会,学生就会笑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当年我们还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天放学后20分钟,A层‘小老师’一对一辅导C层学生,教师办公室永远敞着门。”

这样的做法,效果立竿见影。中考时,大多数学生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这也是这些学生时隔近三十年,还会感念唐老师的原因。

37年间,这样的故事在唐锡平的教学生涯中反复上演。在后来的教育教学中,还搞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理念的贯彻”的教学尝试探究,并撰写了相关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但更让他骄傲的,是那些被分层教学点燃希望的眼神:“看见C层学生当组长时的雀跃,我很欣慰。”

B

因材施教:破解青春期的“成长密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的钥匙。”在唐锡平泛黄的班级合照资料里,记录着“四大天王”的蜕变史:1993年的四个“刺头”从卫生院打到影剧院,班上同学总躲着他们,生怕被他们欺负。后来,在唐老师的“改造”下,他们在运动会上夺得数块奖牌,而后改掉了很多坏毛病。

这场“改造行动”充满智慧:唐锡平鼓励“四大天王”参加校运动会,并且报满项目,四人带着全班斩获团体第一;与四人进行长谈,肯定他们的长处,教育他们趁着年少好时光,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学习上来;请所有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时常关注他们,请他们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三年后,“四大天王”蜕变成“学习先锋”,其中一位更在高中当上班长。如今,四人中两人创业、一人任单位中层,每年教师节,他们的祝福总如约而至。

“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孩子也需要尊重和平等。当孩子违反了纪律时,要教育,更要用情,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引导他们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唐老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的钥匙。

这样的教育智慧贯穿唐锡平整个职业生涯。面对有早恋倾向的女生,他不用训斥,改用“目标激励法”;发现学生抄袭答案,他与家长合力召开“家庭听证会”,引导他们承担责任;为帮助离异家庭学生,他连续两周陪孩子洗澡、补习,用父亲般的关怀融化自卑……

很多学生认为,唐老师的办公室像“解忧杂货铺”,帮助学生走出成长过程中的迷雾,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前进。

也正因如此,唐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他去喜德支教那年,9月份的教师节,他收到了全班同学的卡片,上面写了很多祝福语。其中出现最多的一句是,“唐老师,您早点支教回来”“我们等您再来教我们班数学”。

“每个学生都是好孩子,只要你用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一直记着你。”唐锡平说。

C

家校共育:织就成长的“经纬网”

“教育是家校共绘的同心圆,缺一笔都不完整。”

2011年春,唐锡平发现,班上有10名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的作业本中,压轴题的答案竟然出奇地一致。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他们竟“组团”去新华书店偷窃教辅书的答案,以便“高效”完成作业。

面对这群犯错的孩子,他没有简单处罚,而是带着家长开“家庭会议”,与家长们一起讨论对策,最终达成“归还答案+目标重置”的方案。“本来我们班第二天是要去一所重点高中游学的。事情发生后,我取消了这十位学生的游学资格,激励他们凭实力去考上重点高中。后来10位学生里,有8位考上了这所学校。”

在这所学校,唐锡平的家访故事已成美谈。2019年,他驱车百里劝说木匠父亲多陪孩子。2020年,他带着新教师家访至深夜,创下“一夜家访五户”的纪录,用亲身示范传授“沟通艺术”。

这种传承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他协助指导的班级,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年级段前茅。“家访不是告状,教育是家校共绘的同心圆,缺一笔都不完整。”唐锡平说,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认识到“以爱育人”的重要性,“家长和老师都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双方合力育人,用爱浇灌,才能让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2025-04-04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07052.html 1 3 37载耕耘 用爱浇灌乡村教育沃土 /enpproperty-->